来源: 经济日报 2025-09-12 10:01:05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你我该如何操作?目前,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发布相关问题解答。简单来说,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某一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其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今年8月,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正式出台——《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印发。这是财政拿出“真金白银”扩内需、惠民生、促就业之举,也是财政和金融加力配合、放大公共资金乘数效应之举。
接下来,作为落地执行方,相关金融机构要切实做好政策传导和经办工作,把好事办好,让消费者真正得实惠、提信心、享幸福。
消费者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面对待解困惑,找谁咨询、如何咨询?金融机构要积极回应用户诉求,丰富、融通线上线下渠道,让拥有不同使用习惯、处在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通过线下网点、电话、网站、手机银行、微信服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解惑答疑服务。为此,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统筹与员工培训,在制定标准问答版本的基础上,细化个性问答方案,通过与消费者一对一互动,真正把服务送入千家万户。
消费者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贷款发放后,贴息申请的流程是否繁琐?目前,多家银行已简化相关流程。例如,借款人可以先办理个人消费贷款,然后与该银行签署“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协议”并授权交易信息。接下来,在贷款结息日,银行系统会自动进行贴息操作,直接从应还贷款利息中扣减贴息资金。此外,多家银行还在手机银行APP设立了贷款贴息专区,借款人如有疑问,可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
消费者关心的第三个问题是,如果自己对银行的相关操作产生质疑,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与银行很有可能在“消费交易认定”问题上意见不一致。银行普遍采取的操作是,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交易、自动进行贴息,这就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遗漏问题。消费者的某项消费交易如果未被自动识别,可在手机银行的相应专区上传发票等消费凭证,申请人工识别。但需注意的是,目前多家银行规定,消费贷款资金通过转账至个人、取现等方式使用的或其他未实际用于消费的,不享受贴息。对此,消费者可按照银行规定,使用该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放款账户进行消费,减少消费交易认定争议。
还要提醒的是,银行在办理消费贷款及贴息业务的过程中,除了贷款利息,不收取其他费用,若有中介机构称自己可代办,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并第一时间拒绝,谨防各种形式的诈骗,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此外,借款人不可套取贴息资金,否则将承担相应后果。多家银行均已明确表示,严禁借款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虚构交易背景或通过不法中介申请贷款,包括但不限于“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行为。银行一旦发现借款人通过违法、违规手段套取贴息资金,将按照规定追回已发放的贴息资金,并将借款人的上述行为纳入个人征信记录,依法依规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