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5-09-12 09:41:07
黄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刮来,漫过公路,爬上土墙,眼前变成昏黄的一片。新疆且末便处在这片沙漠之中。
开学了,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室里,教师李桂枝、王伟江又回到了他们熟悉的讲台。他们潜心耕耘、默默奉献,传递着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老师扎根新疆的执着与温情。
25年前,一次改变人生的选择,摆在15个年轻人面前。“我是从新疆来的,那里特别缺老师,你们谁愿意去?”听完且末县中学校长的话,王伟江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出神地望向远方。
“我觉得我应该去,必须去。”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王伟江填写了志愿书。然而,要去的是个什么地方,怎么去,他都不清楚。
2000年8月6日,15个怀着热情的年轻人走出了太行山。他们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硬座火车到达库尔勒,住了一晚,再坐上县里派来的中巴,一路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终于,经过五天四夜的奔波,跨越3000多公里,他们来到了且末。
为迎接支教老师,且末县中学师生在门口的土路上洒上了水,只为压住能盖到脚面的浮土。那一刻,李桂枝和王伟江第一次感觉到身上的使命沉甸甸的。
环境艰苦,但斗志昂扬。15名新教师登上讲台,几乎承包了初一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其中6人担任班主任。
教学中,真正的困难慢慢显现。“课上说话的、扔纸条的,不交作业的……孩子们顽皮得很。”回想起带过的第一批学生,李桂枝坦言,“一时间不知所措。”
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带着一股子韧劲,李桂枝和其他几名语文老师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他们结合学生的基础,创造出涂鸦联想、话剧情景、分段表演等教学方法。
这份用心很快结出果实:第一个学期结束,李桂枝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年级里位居前列;3年后,带出的学生中考成绩刷新且末县中考纪录。
扎根且末的日子里,李桂枝的课堂也不断延伸: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班,让学生在朗读唐诗宋词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聆听红色故事;与河北唐山结对学校开展“手拉手”融情活动,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她用知识的清泉,一点点浸润这片土地,滋养了孩子们的梦想。
2019年,且末县中学高中部独立为且末一中,15名老师中的大部分前往高中任教,将一批批学生送入大学的校门。“我们的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老师、警察、医生、个体户……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李桂枝自豪地说。
“其实内心也曾犹豫过:要一直在这里待下去吗?有没有意义?要不要回家?亲人怎么办?”王伟江说,“要说理由,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离开的理由。”
但最终,没有人离开。“是一种责任吧,很难说清楚。”王伟江的目光望向窗外。
如红柳一般,他们深深扎根、坚韧不拔,见证着西部的发展,为广袤的土地带去生生不息的力量。
■记者手记
书写“大风刮不走”的传奇
当年的青年两鬓染霜,不变的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里,在三尺讲台继续书写“大风刮不走”的传奇。
怎样评价自己?面对这个问题,李桂枝的回答让人感动:“我们很平凡,平凡得就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粒沙。因为选择了远方,选择了需要,我们的青春便有了意义。”
他们不平凡,用真情、热情和深情浇灌着沙漠里的花朵。25年来,这批老师为且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这些孩子有的成为乡村教师,有的奋斗在工程建设一线,有的返乡创业……教育正在悄然改变西部地区的面貌。
他们不平凡,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青年扎根边疆。许多年轻教师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追寻他们的足迹而来。截至目前,保定学院有40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一线,他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