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9-19 11:09:04
9月16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答记者问,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粮食生产的。韩俊部长谈到: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来”的重要指示,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接着,韩俊部长又以玉米为例,讲到了新疆在提单产方面的成功实践,通过密植技术,每亩从3000株提高到了7000多株!
2025年已经是国家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三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加大部署力度,韩俊部长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大面积提单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关举措。
1月8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主持召开部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3月28日,韩俊在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推进视频会上强调,要扎实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5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召开全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
6月9日至10日,韩俊在河南、河北调研时谈到,要落实落细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那么,大面积提单产有多重要?为什么韩俊部长反复讲?农业农村部是怎么干的?效果怎么样?
粮食:国之根本,民之命脉
民以食为天。粮食,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无比重要的东西,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多少王朝的兴衰都与粮食的丰歉紧密相连。粮食充足的时候,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一旦遭遇饥荒,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甚至引发改朝换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粮食安全更是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提供了根本遵循。
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近些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都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必须抓好粮食生产。
农业农村部的首要职责就是抓粮食生产,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国的地能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把咱们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提单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优质耕地仅占40%。资源总量随着城镇化推进,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空间非常小,粮食安全面临“紧平衡”考验。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但大豆等品种对外依存度仍较高。
图源:图虫创意
可以说,到了当前粮食生产的这个发展阶段,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国情农情、精准把握农业生产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那么,单产提升作为破解资源约束、端牢饭碗的关键一招,可行吗?
咱先来看看国际上的情况。和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粮食单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就拿美国来说,实现了大规模、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相较美国,我国的玉米单产只有它的60%,大豆只有它的50%。全球粮食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达到了每亩800公斤,超过我国一倍多。
再说说咱们国内的情况。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创造的高产纪录,玉米超过1500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少昆团队在新疆奇台农场还创造了玉米单产1663.2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而在大田里,2024年玉米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39.4公斤,差距很大。所以,大面积提高单产,把试验田里的高产技术推广到大田,实现均衡增产,就成了咱们当前粮食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试验已经做到了,生产部门就得想办法把试验变成更多的实践,这也就是韩俊部长谈到的要想办法“把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
两个差距既是不足、更是潜力,需要农业农村部门协同各方力量,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各项增产措施落地见效。
提单产重点:大面积与均衡并重
大面积是基础。提单产,不能只盯着少数几块地搞“样板工程”,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为啥呢?因为咱们国家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差异很大。只有大面积推广,总量才能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就像盖房子一样,不能只盖几间漂亮的样板房,而是要盖起一片整齐的住宅小区,让更多的人有房住。今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选了702个县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在这些县大面积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逐步实现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整体提升。
图源:图虫创意
均衡是关键。大面积提高单产,还得注重均衡。不能有的地方产量高,有的地方产量低;也不能高一年、低一年。就得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种植方案。比如,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地区,就要选择耐旱、耐瘠薄的作物品种,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灌溉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让其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实现均衡增产。
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农业农村部全环节、全过程挖掘粮油单产潜力,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
提单产路径:多管齐下,科技赋能
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提单产,就得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田块平整、土壤肥沃、灌溉排水设施完善等特点。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改善农田基础条件,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品种。
图源:图虫创意
推动“四良”深度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良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良种是农作物高产的内在因素,良机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良法则是科学种植的保障。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天府粮仓”腹地四川省宣汉县围绕粮食安全等主线,推广应用“良种、早育、密植、肥调、综防”五大核心技术,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重点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带动县域玉米平均单产从1995年的238公斤跃升至2024年的540公斤。
集成推广增产技术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多先进的增产技术模式,比如合理密植、精量播种、一喷多促、水肥一体化等。这些技术模式都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比如合理密植,过去的玉米一亩地种3000多株,后来又提到4000多株、5000多株,在新疆甚至可以种到一亩地7000多株。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再加上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技术,就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单产。新疆伊利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纳达齐村种植户杨峰,种植玉米15年,2024年“四良”融合,2000亩玉米亩产达到1400公斤。
通过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国的粮食单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去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了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单产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贡献超过60%,有些年份甚至会超过80%。
大面积提高单产,不仅增加了粮食总产量,也带动了农民增收。除了产量提升带来收益,农业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农民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其他产业,增加收入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现在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天花板,很难再增加,想要提高产量,大面积单产提升就是必然选择,甚至是唯一有效选择。这么多年以来,全国粮食能够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瞄准短板、集中资源力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块短板一块短板补上,推动产量整体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同时,提高单产还可以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们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作者:东方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