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9-20 01:11:19
巍巍巴山,见证着东西部协作的深情厚谊;悠悠泾洋河,流淌着跨越千里的发展新活力。自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紧密携手以来,不断深化产业合作、民生改善等多领域合作,书写了“山海情深、协作共赢”的动人篇章。
茶业富民:茶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镇巴县地处陕西省南端,大巴山腹地,境内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植被茂盛,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茶环境,茶产业是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生态、高山、云雾”三大特点造就了镇巴产好茶。
年轻时候,出生在镇巴农村家庭的符再军,到过山西、河南煤矿打工,承包矿源,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开矿到种茶,符再军转型创业源于一场熟人之间的“赌局”。于是,他在创业初期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让传统优势产业——茶叶重焕生机,让茶树变成“摇钱树”。
2007年符再军回到家乡建茶园、办茶厂、制名茶,走向茶叶种植加工转型之路。2011年6月成立了陕西怡溪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打拼建设,他坐拥高山生态茶园基地8000余亩,建有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线和仓储物流设施,年产“怡溪春”系列茶产品150余吨,产值8000余万元。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修路架电通水,符再军都亲力亲为。打理茶园,也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制茶经验,并获得4项专利。“怡溪春”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肩负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重担,我们的压力更大。加上茶产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经常会遇到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压力。”符再军说,这得益于苏陕协作项目的资金支持,新建了茶叶加工厂房、茶叶生产线和茶文化展示楼,使公司茶叶基地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畅销西北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
“我们这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农村的都是老人,茶产业周期用工量大。”符再军依托4个茶园基地,直接带动6个村2个社区400余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建起利益联结机制,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盛夏时节,镇巴县兴隆镇黑水塘村满目葱绿,鸟语蝉鸣,楮河水缓缓流淌。镇巴县楮河茗饮茶业有限公司掩映在青山翠绿间。十年前,“楮河茗饮”在这里开荒种茶,建成了2600余亩高标准绿色生态茶叶基地。同时修建生产和观光步道、接待中心、小酒馆、咖啡屋、星空露营地、观光凉亭、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以茶为媒,楮溪源俨然成了AAA级景区,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在扁担溪,37套风格迥异的民宿推窗见绿点缀其间,“旅游+民宿”让游客感受着这里的凉爽,还有良好生态带来的舒心。
“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吃住都很好。我们已经是第三次来楮溪源避暑度假了。”来自西安的老两口坐在凉亭里,欣赏自然山水,品茗聊天、悠然自得。
微波粼粼的人工湖面,鱼儿欢快畅游。几位网红站在岸边拿着手机直播,在网上推荐风景,销售民宿。仅一天时间,民宿就销售了50多万元,还不算平时帮村民销售的地方土特产。
“苏陕协作项目资金,让楮河茗饮手工制茶品鉴体验区从蓝图变为现实。县上连续多年筹办‘遇见陕茶遇见你’文旅系列活动,让这里的茶旅产品走出了秦巴。我希望周边村民能够转变思路,开办农家乐和民宿,都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挣钱。”镇巴县楮河茗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田说。
镇巴县茶园种植面积16.7万亩,产茶叶6515吨、产值13.32亿元,带动2.2万户8.6万名农户从事茶产业,年户均收入6000元。一片茶叶,连接起生态、产业与民生,让每一份努力都得到沉甸甸的收获。
千年腊香:镇巴腊肉的舌尖记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苏陕协作紧扣镇巴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精准发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镇巴腊肉,就是秦巴山区的代表性“土特产”,更是当地人聚餐,请客必点的舌尖记忆,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
在物资流通匮乏的年代,腌制腊肉成了古人保存鲜肉的一种传统技艺,充分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镇巴腊肉又成了魂牵梦绕的纽带,代表着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
“当初只想做点儿腊肉送外地亲戚解乡愁。但后来猪收得多了,就想着怎么样让更多人尝到镇巴腊肉。”镇巴县兴隆镇文光琴与丈夫做建材生意起家,从2021年开始转行收猪做腊肉,创立“楮之源”腊肉品牌。
2024年,文光琴获得苏陕项目资金支持,建厂房扩规模、改烘房购设备,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让腊肉制品产量质量稳步提升。年产值突破450万元。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产品已销至30多个省份。
“随着业务慢慢起步,产品要走向更广阔空间,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文光琴认为,要想提升产品知名度,就得建立“一物一码”溯源系统。
在兴隆镇“楮之源”腊肉销售展厅,摆放的腊肉制品琳琅满目。文光琴一边介绍一边让记者用手机扫码演示,“你看,每块腊肉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从生猪养殖、原材料喂养,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再到屠宰销售终端,全程信息都可扫码查询,真正做到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自2010年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镇巴腊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18年,镇巴县出台《做大做强镇巴腊肉产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开启了腊肉全产业链新图景。2022年12月,由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的“镇巴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入选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
在镇巴县小洋镇绿色产业现代化园区,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直沿用传统腊肉制作工艺,开发的镇巴腊肉+腊肉丝、腊肉拌饭、腊肉拌饭酱、自热米饭等系列产品,保留儿时家乡的味道,产品远销北京、深圳、西安等地。一块腊肉,带着当地的木耳、香菇、魔芋等土特产走出了秦巴。
镇弘蜀乐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和使用苏陕协作资金,建立镇巴腊肉全程可追溯系统,同时建立专家工作站和产业发展研究院。政府、院校和企业合作,镇巴腊肉科创中心成为全县冷鲜肉深加工、腊肉深加工、方便腊肉制品加工的生产中心以及预制菜新品研发中心,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镇巴腊肉全程可追溯系统的运用,让镇巴腊肉品牌得到有效保护。”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浩说,镇巴腊肉追溯体系的运用,大大提升了镇巴腊肉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目前已经带动10家养殖合作社签订林下分散养殖协议,签订单3000余头,产值3000余万元。
“一块腊肉如何成就一条产业链。”吴浩认为,延续传统制作工艺,将腊肉生产标准延伸到养殖、加工、销售等整个环节,形成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确保每块腊肉品质稳定。他还建议通过保底价收购生猪,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生猪养殖,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镇巴腊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0亿元,品牌价值4.69亿元,带动8000人就业。镇弘蜀乐公司获批3个省级科研平台支持。今年镇巴县政府与中国地理学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布“镇巴腊肉北亚热带中山案例”,力争将千年腊香的舌尖记忆--“镇巴腊肉”及其腊味制品做成全国标杆。
中药产业:秦巴药谷的天然瑰宝
秦巴无闲草。苏陕协作资金和技术力量也重点向中药材——大黄、天麻、淫羊藿等特色产业倾斜,支持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先进种养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秦巴山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
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产业园,就是从一块荒河滩上拔地而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产业布局覆盖现代农业、中药材种植加工、文旅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我采集淫羊藿野生植株100余份,对淫羊藿野生资源检测发现,从镇巴县盐场镇采集的巫山淫羊藿样品具有优势,我们企业就顺利落户到九阵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陕西金慧方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洪超说。
在九阵坝现代农业示范园,走进金慧方中药科技阳光大棚,一行行淫羊藿、大黄种质资源长势茂盛。袁洪超蹲在地头,扒开一丛丛中药材介绍其品种来源和药性价值。
“对淫羊藿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过不断实验探索,终于获得‘打破淫羊藿种子后熟的方法’发明专利和‘淫羊藿种子采收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袁洪超说,淫羊藿种苗业务已覆盖至陕西、四川、重庆和甘肃等部分地区。
截至目前,该公司收集淫羊藿种质资源79份,拥有淫羊藿林下种植2500亩,种苗繁育基地50亩,大黄育苗350亩,天麻种植示范基地150亩。选出药用大黄新品种优势株系2个;引种高山乌天麻实验示范基地15亩。建设药食同源产品生产线3条。
“我们利用苏陕协作资金,建成组培育苗生产线和智慧育苗繁育温室。培育淫羊藿、黄精种苗100余万株。”袁洪超说,公司组建陕南中药材种苗繁育试验示范站和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青年科创团队,探索秦巴山区特色中药材从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的示范意义。
镇巴山大沟深,植被丰茂,这片热土是特色中药材种植的风水宝地。镇巴县百花谷现代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志开,在部队当兵8年,退伍后,他创业初期种过蔬菜和核桃,因产业效益不尽如人意,2017年便转行中药材大黄种植。
镇巴县泾洋街道办草坝村,是唐志开大黄种植基地——这里山高路陡弯急,车辆在道路上艰难前行,40多分钟路程,就赶到草坝山顶,目之所及豁然开朗。无人机升空,只见牛羊成群,光伏成片,一梁连作一梁的大黄葱郁挺拔,几名工人正在地里除草。
“那些山坡,原来是杂灌林,我开垦出来做成梯田地,现在成了大黄种子资源圃。”唐志开走进冉家坪大黄种植基地,指认哪些是种苗,哪些是商品大黄。他黝黑的脸庞,豆大的汗珠在脸颊滚落。
“我早年流转了1万亩山地,种大黄仅用了2000亩,还有8000多亩的发展空间。”唐志开说,“通过品种选育及鲜加工,我们种植的大黄含量(游离蒽醌和总蒽醌)超出国家药典标准1.5倍。”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但是唐志开仍然充满信心。“我们的大黄品质好,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跟安徽亳州和江苏南通的药企都有合作,大黄基本不愁销路。”
在山顶平地上,修建了几间钢构加工厂房和简易生活用房。加工车间里,钢架上铺满了初加工的大黄。“苏陕协作资金是场‘及时雨’。”唐志开说,帮扶资金用于生产车间扩建和采购加工设备,江苏专家团队多次到企业指导,还牵线对接了江苏药企,让产品顺利进入长三角市场。
“企业的成长,最终要反哺乡亲。”唐志开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带动200多户农户种植大黄,并保底价收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真正让乡亲们分享到发展红利。
“发改部门发挥统筹职能,累计安排苏陕协作资金6.801亿元,支持391个协作项目建设。构建起茶叶、生猪、中药材、魔芋以及蚕桑、食用菌等‘4+X’产业模式。”镇巴县发改局局长李健表示,苏陕协作项目的实施,建设了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绿色产业园和镇通合作共建产业园,发展茶叶基地1.62万亩,中药材基地2.38万亩,建设各类农特产品加工厂126家,社区工厂27家,受益群众近6万人。
从长江之滨到秦巴腹地,苏陕协作的纽带将通州与镇巴紧紧相连。这是一份跨越山海的深情,更是一场携手共进的征程。站在新起点,苏陕协作之花必将在这片热土绽放异彩,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常莹 姚远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