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9-23 09:41:52
东方风来,金秋丰稔。9月23日农历秋分,我们即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20天前,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海天砺剑的轰鸣犹在耳畔。从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农民始终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历史没有忘记广大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亘古未有。丰收的锣鼓响彻南北。总书记连续第八年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他强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农民收获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政策赋能、文化认同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正唱响主角之歌。
“三农”工作有底气
9月1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介绍:“我们的粮食产量迈上了新的台阶,去年全国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了740亿斤。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是亿万农民用汗水浇灌出的时代华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目前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他们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脱贫攻坚的果实正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画卷。
(图源:图虫创意)
截至2024年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了96%。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广袤田野徐徐展开。
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乡村正在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农民成为体面、有尊严、令人羡慕的职业。
农民主角有福气
“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越来越多地把“福袋”投向广袤农村和农民口袋,夯基础、补短板、提质效、保稳定,真金白银地投入。
连续5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早籼稻最低收购价。
“我家种了1000多亩小麦,前阵子价格不理想的时候心里很慌。最低收购价启动之后,我心里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开镰时节,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谢营村的一处麦田里,种粮大户赵鹏飞说。政策兜底,农民收益保住了,粮食安全上了锁。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央补助标准由过去每亩1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00元以上。
“以往地块零散,种地费时费力,浇地全靠等黄河水;现在只要手指按下开关,水就来了,省心又省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农光村的村民,对种了一辈子的田地的变化赞不绝口。财政支持,田地标准提高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图源:网络)
支持各地建设2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9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打造了一批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等专业村镇。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溶江乡黄花菜种植面积1500余亩,亩均产值约2.5万元,形成完备产业链条。大雅畈村党总支书记江俊锋说:“我们的黄花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更有奔头了,干事信心也更足了。”小黄花绽放大产业,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各地实施农村改厕、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和维修养护等项目,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村级卫生室、幼儿教育等设施。
新疆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一个个水冲式厕所进入寻常农家。“村里通管网后,第一时间帮我把水冲厕所接入屋内,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卫生更是实现了大变样!”村民艾孜巴山·坎吉别克感慨道。告别了“脏乱差”,农民的幸福可感可及。
(居民家中的水冲式厕所。图源:霍尔果斯融媒体中心)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从2018到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已经从单一的庆祝活动发展为综合性的乡村振兴平台,各地举办农民丰收节的思路和举措越来越“实”,农民从丰收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惠”。今年,农业农村部牵手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17个丰收节组委会成员单位,58项丰收节重点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大礼包”,仅金秋消费季活动,6家知名电商平台推出25项惠农措施,8家金融机构发布34项助农举措,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举办金秋消费季以来,已累计带动销售农产品超1320亿元。各地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展示丰收成果、展现农民风采、提振城乡消费、弘扬农耕文化、打造节庆品牌,就是要让农民被肯定被尊重、得实惠得收益。
(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农视网记者摄)
今年丰收节主会场举办地山东招远大户陈家村“阳光玫瑰”种植园里,种植能手高坤金说,“丰收节是咱们农民自己的节日!是推广土特产,打响品牌的好机会,大家热情都很高涨!”农民越来越多地从丰收中得实惠、强信心、鼓干劲,丰收节也办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里。
(喜迎葡萄丰收的陈家村农民。农视网记者摄)
乡村发展有人气
“三农”问题始终是大国根基所系,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是党的初心使命,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广阔,乡村广袤田野大有可为。近些年,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愈发浓厚。
新时代知识分子,掀起“上山下乡”潮。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目前,全国设立科技小院1823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西省广昌县是远近闻名的“莲乡”,科技小院的团队专家既当白莲“医生”,也当技术指导员,有效解决莲农的实际困难。陕西西安灞桥区气象科技小院把气象服务直通田间地头,有了精准气象服务保驾护航,樱桃丰产更有保障。
(科技小院科研人员观察记录莲花长势情况。图源:当代江西)
大学生返乡创业激活乡村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卓玛央宗在2019年毕业后返乡,和她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从打印业务起步,创出7家企业,40多位乡亲跟着他们就地就业。贵州民族大学毕业的王文超,拍短视频分享家乡特产,直播带货做电商,让贵州凯里的茶叶香飘全国,把一片绿叶写成了产业振兴的生动诗篇。
城乡之间,助农专线架起沟通桥梁。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为方便菜农,站台设置“背篓车厢”引导标志,工作人员会帮助老年菜农搬背篓,还在广播新增了方言报站,“背篓专线”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江西宜春袁州区13路“卖菜公交”,几百位农民带着大筐小篓,被运送进城销售瓜果蔬菜。“菜园子”与“菜篮子”高效对接,市民与农民心心相印。
(重庆“背篓专线”。图源:央视新闻)
多为农民着想,多为农民让路,多给农民帮忙,是新时代良好风尚。多地开放政府大院晒粮食,守护农民的“粮袋子”;千万个直播间打出“助农”旗号,帮助农产品出山出海;大学生纷纷走上乡村讲台,撑起留守儿童的梦想天空;城市开放地铁站厅,凉风习习抚慰农民工一天的疲惫……
“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实惠。”总书记的话,是对“三农”工作的要求,也是遵循。
让我们以丰收节为新起点,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播种希望、收获幸福,共同谱写新时代“三农”新篇章,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 作者:东方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