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绿、听风、触清新!“五感”感知生态之变

来源: CMG观察 2025-09-30 09:45:36

如何让主题报道直抵人心?当“生态保护”化作可见、可听、可感的日常体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落地生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的《感知生态之变》系列报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紧扣时代、五感叙事、技术赋能、全屏共振” 的创新逻辑,多维度呈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继《解码十年》之后,重大主题报道的宏大叙事可共鸣的情感再次升级为可触碰的质感。

截至目前,《感知生态之变》八期报道全部获得全网置顶推荐,全网总触达量超10.68亿次。其中,电视端累计观看人次超3亿次,#超挑剔水质的萤火虫定居长江边# #万米高空看长江越来越清澈# #废渣场变身427万株花木大花园# 等多个热搜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系列报道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多个部委和相关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贸促会等30多家央企国企和协会转发,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网友在评论区晒着身边和家乡的生态变化,让报道变成了“大众参与的话题场”。业内专家和同行也高度评价,称其“形式新颖、巧用数据、文采斐然,是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的报道范例”。

紧扣时代节点

让“理念”落地于“变迁”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两山理念”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改善。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总台以“绿色革命 永续发展”为主题推出《感知生态之变》系列报道。

如何让这一系列宏大主题落实、落细、落深,让大众喜闻乐见?如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亮点?如何从感受过渡到认知?如何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这些是报道团队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深耕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后,报道团队历经多轮研讨与论证,最终锚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 “十个坚持” 为理论根基,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 “四个重大转变” 为核心脉络,为八期节目搭建起清晰的叙事骨架。

为了让每一期内容都能实现 “理论有支撑、案例有温度”,让宏大的生态命题与微观的生活体验自然交融,团队从浩如烟海的生态数据中,细细梳理出时代变迁的脉络与密码。正是这份扎实的积累,让 “以五感为线索串联生态故事” 的创作思路落地生根,成为整个报道创新的坚实基底。

“五感”叙事破题

让“感知”开启共情共鸣之门

“五感”叙事法,是《感知生态之变》打破重大主题报道传统框架的核心巧思。它不是简单的感官元素叠加,而是以前沿技术为翼,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彼此呼应,织就一张感知生态变迁的立体之网。抽象的理念、深奥的术语,就此化作生活中能触碰、能感知、能分享的的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于细微处触摸时代的绿意脉动,从心生共鸣慢慢沉淀为理性认知、深刻认同。

视觉叙事——极目观天地,变迁自了然

从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原始森林中激光雷达精准扫描亚洲第一高树全貌、捕捉新生枝芽的细微脉动,到卫星从太空见证库布齐沙漠从荒芜黄漠到“光伏蓝色海洋”的能源绿化奇迹,再到红外相机悄然记录东北虎豹种群数量的稳步恢复,宏观格局与微观细节同屏呈现,让生态变迁有了清晰可见的直观证据。

镜头聚焦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原始森林,激光雷达扫描亚洲第一高树全貌,捕捉其新生枝芽

听觉叙事——听尽林间语,方知生态新

特殊装置记录下矿坑水流声从急促奔涌到潺潺流淌的转变,印证矿山修复的成效斐然;国家公园的声音监测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噪音日渐减少,野生动物的鸣叫声与日俱增;绿色矿山的声谱对比赫然呈现,柴油机的轰鸣已被电动矿卡的低噪与动物的欢叫取而代之。声音成为衡量生态改善的“鲜活指标”。

国家公园的声音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噪音减少、野生动物叫声增多

嗅觉叙事——嗅出尘嚣远,便知清气还

报道团队依托十年空气成分监测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独家创新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异味、花草清香的关联模型,运用“嗅觉”感知空气变化,再进一步转化为“污染物气味减少、自然清香渐浓”的变化轨迹,使得“空气变好”从主观感受转化为有数据支撑的客观认知。

触觉与味觉叙事——触得山河暖,尝出草木香

岳阳农田里松软的耕土,从掌心传递出土壤生态的改善;崀山脚下颗粒饱满的稻米,从舌尖品味出绿色发展的甘甜……贴近生活的感知维度,将“绿色发展”与百姓日常紧密绑定,让生态福祉变得可触摸、有滋味。

“五感”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而具体的人。浙江安吉大哥眼中的河流从“酱油色”变成了“现在任何地方跳下去游泳”;北京大姐诙谐的调侃“原来就是看见蓝天就想拍照,现在可不是了,有晚霞、彩虹,我们才拍照”;山东日照健身达人惬意的“凡尔赛”“周二到周五换着公园跑步”……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朴素表达,触动了人们心底的共鸣,也真实印证了“生态之变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融入每个人日常的真实体验”,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技术赋能

打造“感知新闻”新体验

在《感知生态之变》的一个个场景中,最难的是如何用画面呈现“五感”讲述的故事。报道团队面对“五感可视化”这一核心挑战,硬是用技术搭建了一条条“理解桥梁”。

报道团队根据内容特性匹配不同类型的前沿技术,打造不同场景中的感知工具,通过特殊视角拍摄,营造出“感官体验”与“可视化呈现”双向联动的新模式,以科学的精准度支撑感官的沉浸感,让人们在可感之中获得可证的认知。

卫星遥感、高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综合运用,不仅捕捉到长江入海口水色由浑转清的历年变迁,还将安吉水质的光谱数据转化为“色彩演进”过程,即便不熟悉环保专业术语,也能通过视觉对比清晰感知水质持续向好。

安吉水质的光谱数据变化

制作团队的年轻人更有巧思,为了让人们看到不同土壤质地中水流渗透的声音,通过听觉可视化与三维剖面建模的融合技术,将声谱分析转化为视觉波形,打造了矿山复垦过程中土质由“板结”到“疏松”的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知;为了让人们看到“空气愈发清新”,借助三维分子建模技术,动态模拟十余年空气中PM10、CO等微粒成分的演进轨迹,搭配嗅觉意象设计,让感官体验有了扎实的科学验证。变化过程具象化,既是感官体验,也是科学结论。

将水流渗透的声音转化为视觉波形

三维分子建模技术动态模拟

为了重现“萤火虫又飞回来了”的”中国式浪漫“,报道团队采用数字孪生、点云三维重建技术,还原长江中下游水栖萤火虫种群的栖息场景与数量变化,艺术化的视觉设计,呈现出精灵般的画面,比任何报告都更能唤醒人们对 “水清岸绿” 的向往;而水栖萤火虫对水质的“挑剔”特性,又将微观场景与长江流域治理的宏观成果勾连,再配上科研团队“年增 15%-20%”的硬核数据,让“生态变好”既有情感温度,又有科学分量。

艺术化还原水栖萤火虫种群的栖息场景与数量变化

卫星从太空记录下库布齐沙漠从荒芜到 “蓝色海洋” 的能源绿化奇迹,黄色沙漠如今布满了整齐排列的太阳能板,阳光下闪耀着蓝色的光芒,生态修复与绿色能源的双重成果,就这样直观地铺展在天地之间。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 精准标注黄河流域5.83万个淤地坝的分布点位, “时空穿越”在三维地形中立体呈现人类治水的宏大工程,“黄河安澜”背后的生态努力令人感动。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 精准标注

这些技术运用与故事脉络相互嵌合:既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生态之变化,也用科学性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理念、体验与验证三位一体,使重大主题报道在思想性之外,又多了一份来自技术的说服力和穿透力,让人既看懂了治理逻辑,又被技术魅力吸引,也让生态传播跃升为“趣味体验”。

如何感知“生态之变”?如何由“感知”升华为“认同”?总台报道团队的创新从没有停下脚步。

《感知生态之变》抓住“人心”,用故事拉近距离,用技术架起桥梁,用感知激发认同。当“生态之变”既是掌心耕土的松软、眼底晚霞的绚烂、舌尖稻米的香甜,也是“酱油河”变清的澄澈、“蓝色光伏海洋”的壮阔、萤火虫翩飞的灵动——这些藏在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小美好,便成了 “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的鲜活注脚,也一笔笔勾勒出 “两山理念” 二十载实践的动人答卷。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