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01 23:11:02
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内蒙古通辽市巴彦塔拉镇沉浸在别样丰收喜悦中。几百亩集中连片或分散在玉米地间的金灿灿水稻,点缀出这方土地上从未有过的丰收场景。在左中节水抗旱稻科技小院的展示室里,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讲述着低洼易涝地引进节水抗旱稻的故事——成功孕育了优质稻米新产业的“种子”,并自豪地亮出了“巴镇模式”和“通辽方案”。
“巴镇模式”指的是节水抗旱稻旱播旱管和湿播旱管,“通辽方案”则强调了在中国北方低洼易涝(旱地)生态区,节水抗旱稻抗灾保粮调结构可复制可推广。该模式和方案的含金量有多高?国庆前夕,记者走进通辽市,流连于田野上和科技小院里节水抗旱稻应用场景,和政产学研各阶层人士展开对话。
巴彦塔拉镇左中节水抗旱稻科技小院准备收割
从2分地到1000亩,4年试种收获稳产信心
2020年,节水抗旱稻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节水抗旱稻发明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开启了“1522”新目标新征程,即加大以“旱优73”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系列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产稻谷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水稻生产用水和减少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甲烷排放。
扩大种植面积是实现新目标的抓手,也是新征程上的“拦路石”,团队在有序实施江淮、黄淮流域“东固西进”推广计划的同时,着力构建节水抗旱稻“南下北上”推广新格局。
“短短4年时间,通辽市试种面积从2分地扩大到1000亩,节水抗旱稻北方中心的作用和地位已经显现,通辽市也夯实了节水抗旱稻北方推广桥头堡的根基。”华南农业大学绿色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余新桥说,“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发挥了很大作用。”
余新桥是节水抗旱稻团队的首席育种家,无论是“东固西进”还是“南下北上”,都有他忙碌的身影。2022年,余新桥在通辽市实现了节水抗旱稻试种从“0”到“1”的突破,引起了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建华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玉米和黄牛是通辽市农业主导产业,玉米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并创下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为通辽市赢得了国家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担当的声誉。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辽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张建华自是功不可没。然而,他没有因玉米单产连创全国纪录而陶醉,他的心里装着通辽市近120万亩低洼易涝玉米地,一直为连年歉收、绝收的低洼易涝玉米地寻找替代农作物。实事求是的他非常清楚,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通辽地区,只有具备抗旱、节水、耐涝的品种特性和拥有稳产优质环境韧性的作物品类,才是破解低洼易涝地歉收、绝收之道。
节水抗旱稻来的正是时候!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和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的合作由此展开。
“快速实现1000亩试种成功,得益于来我院挂职的毕俊国副院长,今年2月中旬才到岗,便获得如此丰收成果,让通辽市政产学研各界人士更加青睐节水抗旱稻。”张建华说。
毕俊国博士是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节水抗旱稻栽培专家,技术研发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突出,这样的基础,让他在通辽挂职期间大显身手,在玉米种植合作社成员试种节水抗旱稻初期因对栽培技术掌握不到位而出现出苗率不高、幼苗不够健壮的不利情况下,手把手指导种植户科学种田,最终取得了1000亩连片试种丰收。代表田块的粳型节水抗旱稻“沪旱17”测产超过每亩1100斤干稻谷。
毕俊国告诉记者:“节水抗旱稻在通辽市低洼易涝地快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模式,看上去是我的‘良种+良法’在这里扎根并结出了丰收成果,背后是通辽市上上下下破解低洼易涝地农业高质量发展难题的一系列探索实践。”
巴彦塔拉镇左中高粱科技小院内测产节水抗旱稻
政产学研共护低洼易涝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传统农耕时代,适应性强、韧性足的农作物品类品种被广泛应用,内在的动力是短缺导致的恐惧心理,现代农业技术在保产稳粮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固化着一个区域的种植结构,因此,让节水抗旱稻体现出品种适应性和韧性的生态环境,主要不在田野,而是一个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创新生态。
过去十多年,记者几乎每年都要参加节水抗旱稻的示范推广活动,也因此了解到不同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创新生态的千差万别,9月25日,记者应邀参加节水抗旱稻在内蒙古低洼易涝地应用研讨和示范观摩会,一天的所见所闻,以及大量的背景信息,让记者感受到了通辽市为何能快速形成节水抗旱稻北方推广桥头堡的形象。
除了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内的节水抗旱稻试验基地,巴彦塔拉镇是本次示范观摩会重点,该镇两个科技小院内节水抗旱稻丰收以及镇域内1000亩示范方稻浪阵阵,为观摩者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应用场景。内蒙古左中高粱科技小院是全国先进典型,依托巴彦塔拉镇农技协联合会开展科技赋能产业各项工作,2023年以来,试种示范节水抗旱稻,成为该小院的创新重点。左中节水抗旱稻科技小院从命名到运营,以及作为节水抗旱稻北方研究中心产学研推(沪蒙科技合作)实践基地的定位,宣示了特色和价值。
记者了解到,巴彦塔拉镇域内近10万低洼易涝地,过去三年减产合计16.8万亩,绝收11.4万亩,每年玉米产值损失超过1亿元。观摩会现场,玉米因涝而绝收和节水抗旱稻丰收的对比场景,触动了每一位观摩者。
镇党委书记李延来告诉记者,农民亲眼看到了低洼易涝地上节水抗旱稻稳产稳收表现,对庭院种植节水抗旱稻很期待,因为这既能调整庭院种植单一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又能保证大米自给自足,明年节水抗旱稻的种植面积一定会有一个大提升。
巴彦塔拉镇党委书记李延来在观摩会现场介绍低洼易涝地减产绝收情况
记者采访了解到,李延来和巴彦塔拉镇农技协联合会的会员们看好节水抗旱稻,通辽市各级政府、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相关人士也都看好节水抗旱稻,过去几年,这些为通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奔走忙碌的人士,亲历了节水抗旱稻在通辽的每一步,更为节水抗旱稻“通辽方案”构建起了良好的创新实践生态。
2023年5月,借着沪蒙合作良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拉开节水抗旱稻北上攻关序幕;
2023年7月,通辽市市委编办批准设立节水抗旱稻北方研究中心,作为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内设科研机构;
毕俊国博士入选2025年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后,通辽市市委组织部迅速跟进,请求上级同意毕俊国挂职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全面提升节水抗旱稻的示范推广工作。
多方资源整合为节水抗旱稻北方研究中心连续资助三个研究课题、项目,保驾护航节水抗旱稻相关研究。
针对上述历程,通辽市分管农牧业副市长吕国华表示,通辽市政产学研不只是看到了通辽市域内近120万亩低洼易涝地的高质量发展,也看到了蒙东地区近800万亩低洼易涝地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作为内蒙古的粮仓,我们愿意为内蒙古乃至中国北方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内节水抗旱稻试验基地一隅
“通辽方案”的启示
节水抗旱稻在水田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低洼易涝旱地能实现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并优化种植结构,在边际土地上能实现水稻扩面增长,这些价值,已经在中国的广阔天地得到全面证实,通辽市自2022年拉开节水抗旱稻北上攻关序幕,到2025年便自信地推出“通辽方案”,在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上沉淀下了如下启示:
1、政学研牢记责任担当,以开阔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看待节水抗旱稻这一新生品类,并快速形成统一思想引进推广,切实平衡好保粮稳粮、保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获得感三者。
2、以全局眼光主动作为,由点到面推广节水抗旱稻,构建能够体现节水抗旱稻价值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自觉为通辽市、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3、自觉承担起为民族振兴献一份力的“粮仓”责任。通过节水抗旱稻北方研究中心实现节水抗旱稻内蒙古区试,辐射到全国北方,进而推广到中亚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国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