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10 07:11:04
银白色的丝线顺着农芳莲灵活的手指,在藏蓝色的布面上渐渐勾勒出一朵饱满的茉莉花。细密的针脚里,藏着她如今安稳又踏实的生活。
几年前,来自广西横州市校椅镇贺桂村的农芳莲还在广东工厂里艰难打拼。肢体二级残疾的她在异乡的车间里很不容易。如今,经过工坊培训,她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活计:“每月能拿2600元,还能顾着家,心里特踏实。”话语间,农芳莲眼底尽是满足。
这份满足,源于横州市残联的帮扶。2025年,残联在茉盛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立“阳光助残就业帮扶基地”,为周边残疾人量身定制电脑绣花、缝纫、手工香包制作等岗位。现在,12名残疾人像农芳莲一样在此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
农芳莲的故事,是广西残联推动残疾人就业的缩影。近年来,广西残联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残疾人根本利益”铭记于心,凝聚政企社各方力量,搭平台、搞培训、拓渠道,助残疾人走出就业困境。截至目前,全区36.41万名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成功就业,就业率达59.11%,较“十三五”提升7.3个百分点。
入户访需+访企拓岗 精准对接架起“就业桥”
“李大姐,您腿脚不方便,平时在家能做些手工活吗?我们这儿有几个居家加工的岗位,您看看合不合适。”横州市残联副理事长杨子飞揣着一叠厚厚的就业岗位信息表入户,语气里满是耐心。
这样的入户走访,杨子飞和同事们每周雷打不动要跑十几户。“残疾人就业需求千差万别,不亲眼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不聊聊心里的想法,怎么能把岗位‘送’到心坎上?”杨子飞说。
在广西,这样的“入户访需”早已成为残联工作的常态。广西残联组织工作人员走遍全区14个地市的乡村、社区,逐户摸排持证残疾人的身体情况、工作意愿与需求,尽力为每个人推荐合适的岗位。
家住来宾市兴宾区五山镇联兴村的黄洋伦,就是这场“入户访需”行动的受益者。
“你看他年轻时的照片,浓眉大眼,是村里出了名的帅气小伙。可自从得了严重的类风湿病,关节变形、行动不便,就常年闷在家里,连大门都很少出。”说起黄洋伦的过往,他的结对帮扶人、来宾市残联副理事长李元田满是感慨。
曾经,黄洋伦家因他的病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村里给他父母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全家脱了贫,可黄洋伦却始终跨不过“出门工作”这道坎。“我前前后后去他家谈了不下五次,一开始他总低着头不说话,后来才慢慢敞开心扉——不是不想工作,是怕自己干不好,更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就想找个能坐着上班、不用频繁与人交流的地方。”李元田说。
摸清了需求,李元田立刻行动起来。他联系了多家助残企业,最终来宾市宁聚力鞋业有限公司伸出了橄榄枝。考虑到黄洋伦的身体情况,企业专门安排他从最简单的鞋面整理学起。如今的黄洋伦,已经能熟练操作鞋面缝合等工序。说起现在的生活,他仍有些腼腆:“2023年就来工厂上班了,刚开始手生,现在熟练了,每个月能拿4000块工资,在来宾当地这个收入还不错!”
可光有“需求清单”,没有“岗位清单”,帮扶也只能停在原地。为此,广西残联同步掀起“访企拓岗”行动,工作人员一次次走进企业车间,既要了解企业的用工缺口,更要琢磨哪些岗位能通过调整设备、优化流程,让残疾人胜任。
黄洋伦所在的宁聚力鞋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谈”出来的合作典范。“现在公司累计安排了240多名残疾人就业,目前在职的有24人,他们比不少普通员工还认真肯干!”鞋厂负责人刘辉很认可残疾人员工的工作,“就说肢体残疾的蔡求琪,刚来的时候连缝纫机都不太会用,现在不仅成了裁准组组长,还琢磨出了提高效率的小技巧,把他那条生产线的产能提升了15%!”
对企业来说,既享受到了政策优惠,又收获了踏实的员工;对残疾人来说,有了工作,就有了尊严和底气——这无疑是双赢的结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已审核认证4.58万家用人单位,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10.95万人次。1100多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接连举办,“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深入推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一人一策”就业服务精准落地——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基本信息调查录入率达100%,连续4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
特校筑基+企业赋能 技能培训打通“上岗路”
“手指要放在穴位上,力度由轻到重,注意感受穴位的酸胀感……”在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按摩实训教室里,老师一边用熟练的手语比画,一边握住听障学生李明(化名)的手,缓缓按在“足三里”上。指尖传来的触感,让李明瞬间明白了发力的诀窍,随后他对着模型反复练习,直到老师用手语比出“合格”的手势。
“我们学校不只是‘教书’,更要帮孩子们‘找出路’。”校长黄有川的话,道出了特校办学的初心。除了为残障儿童开设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课程,学校在高中部特意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既要助力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考上大学,更要为想就业的孩子铺好“技能路”。
为此,学校开设了按摩、理发、面点等贴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还和当地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们不用等到毕业,就能走进门店、后厨实操,把课堂学的技能变成实际经验。
“两批毕业生,6个人全部找到了工作,有的在饭店当了面点师,有的开了自己的理发店,还有的去了大学。”说起学生们的出路,黄有川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特校的基础培训为残疾人搭好了“技能基石”,而广西残联联合企业推出的“订单式培训”,则让他们直接踏上了“上岗快车道”——学完就能入职,不用再为找工作犯愁。
在贵港市覃塘区的贵港宽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余名残疾人正坐在电脑前忙碌:有的敲击键盘处理数据,有的对着屏幕核对财务报表,手指在鼠标上灵活滑动,和普通员工没什么两样。“我们根据公司岗位需求,专门定制了网络运营、数据管理、财务核算等培训课程,从基础操作教到实战技巧,考核合格的学员直接就能留下来上班。”公司负责人王薪宇介绍,这样的“量身培训”,既解决了企业用工缺口,又帮残疾人找到了稳定工作。
肢体二级残疾的刘宏华,就是“订单式培训”的受益者。在此之前,他只在小学做过代课老师,对财务工作一窍不通。“刚接触记账时,连借贷方向都分不清。”刘宏华笑着回忆,多亏培训老师没放弃,每天手把手教她填凭证、做报表,还帮她整理易错知识点。如今的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财务基本知识,还能独立完成支付核对、票据管理,甚至能和监管部门对接业务,成了公司财务部门的“得力干将”。
截至目前,宽远公司已吸纳52名残疾人就业,月均收入在2600元到3500元之间,更有6人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长为部门管理岗位的骨干。而这样的帮扶,在贵港还有更多形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开展10期农村残疾人技能培训,投入198.2万元,让1434名困难农村残疾人学会了农业种植、乡村服务等实用技能;“十四五”期间,又投入120万元开展电商直播、电脑技术培训,帮助600名残疾人掌握电商经营、直播带货和电脑操作能力,为他们打开了线上就业的新通道。
从特校的“技能筑基”,到企业的“订单培训”,再到政府的“多元帮扶”,广西残疾人职业培训的网络越织越密。“十四五”以来,广西深入实施《广西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行动,仅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就累计培训残疾人6.79万人。同时,广西残联争取粤桂协作资金2300多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等项目,守住了残疾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引领+基地带动 特色产业拓宽“增收道”
秋日的横州市校椅镇茉莉花产业园,茉莉花田泛起层层雪白,50岁的雷少学戴着草帽穿梭其间,右手因肢体三级残疾功能受限,无法完成精细采摘动作,却不妨碍他脸上的笑容。“现在日子踏实多了!”雷少学一边麻利地收拢花枝,一边算起收入账——在村里的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他每天看管4小时机器,每月能稳拿1500元工资;自家一亩半茉莉花地的采摘也没耽误,“今年最高价卖到20元一斤”,两项收入加起来,全家一年能有3万到4万元进账,比早年在外地打零工安稳太多。
这样的增收故事,在横州市的甜玉米产业里同样上演。当地创新采用“公司+协会+残疾人+互联网”模式,2024年以来已扶持192名残疾人种上甜玉米。基地不仅免费提供价值1750元的种子、肥料等农资,还根据残疾人身体条件“量身定制”种植培训。
肢体四级残疾的梁子桐曾因技术不足、销路不畅,4.5亩甜玉米收入微薄,如今在基地帮扶下,年收入已突破2万元,翻了好几番,2024年当地残疾人通过甜玉米种植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至1万元。
产业助残的暖流也涌进金秀瑶族自治县。
在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生产车间里,32岁的听障人士李芸正专注地操作缝纫机,布料快速成型。尽管听不见声音,但她手脚麻利,经过专业培训后已成为车间里的“快手”车缝工。“现在每月能赚3000多元,比以前打零工每月1000元强太多了!”李芸通过文字与记者地分享她的生活。车间里电子元件组装、服装加工等岗位,正让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残疾人找到价值,靠手艺撑起了好日子。
据了解,近年来广西残联依托各地特色产业,开展“壮美广西·百千万助残兴万家”专项行动,每个县(市、区)均建有“阳光助残基地”,每年帮扶1万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此外,全区有7.92万名残疾人纳入防返贫监测,目前已消除监测风险5.95万人。17.37万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得到托养服务,4.64万名残疾学生获得助学资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