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10 07:11:06
9月下旬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一犇牧业的牛舍里暖意融融。百余头西门塔尔牛甩着粗长的尾巴,埋首在饲料槽里,混着发酵气息的草木清香漫出围栏。“这可不是普通草料,全是玉米秸秆发酵制作而成,一头牛一天能吃20斤,比外购饲料省不少钱。”一犇牧业负责人景琦颖的语气中透着踏实。
图为一犇牧业养殖的肉牛。
“秸秆换肉”可谓“一箭双雕”,既解决了秸秆禁烧后大量秸秆无处可去的难题,又为牛羊养殖业就地找到了饲料来源,各省尤其是牛羊养殖大省都非常重视。近年来,四川牛羊养殖业增长很快,饲料缺口大,每年需从省外采购秸秆饲料420余万吨。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秸秆年可收集量达3206万吨,饲料化利用率却仅17.5%,低出全国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
可喜的是,作为四川全省粮食生产“优等生”的三台县成为了破局者——2024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75%,其中“离田”饲料化利用率30.06%,高出全省12.6个百分点,更成为四川唯一突破全国26.5%平均水平的县域。
四川秸秆饲料化的堵点在哪儿?三台县又凭何成为破局者?四川全域突破的路径又在何方?日前,2025年全省秸秆饲料高值化利用交流活动在绵阳市三台县召开,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何是三台率先破局?
“四川秸秆利用难,难在先天条件。”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肉牛岗位专家郭曦指出,南方高温高湿气候导致秸秆易霉变,丘陵地区秸秆收储运成本比北方高30%以上。再加上油菜、小麦等秸秆纤维粗、蛋白低,加工难度大,导致大量秸秆难以被有效利用。
禁烧政策的刚性约束与牛羊肉产业的饲料需求,倒逼秸秆利用寻找出路,而有中国麦冬之乡美称的三台,全县8万多亩麦冬(一种中药材)恰好孕育了破局的先天条件。多年来当地农户摸索形成的“麦冬-玉米”套种传统,每年稳定产出20余万吨玉米秸秆。“春天麦冬移栽后幼苗脆弱,必须套种春玉米遮阴,更关键的是,麦冬经济价值高,亩均收益可超数万元,农户愿意投入人工清理秸秆,这为初期收储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郭曦道出其中缘由。
图为三台县的麦冬种植区域。
另一方面,三台县牛羊产业规模较大,每年需消耗饲草30余万吨,为秸秆饲料化提供了稳定的消费市场。“以前饲料主要靠外购,成本高,养殖户很欢迎本地秸秆饲料。”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霞曾多次走访调研以摸准养殖户需求。
由此,三台县开始将秸秆利用的主攻方向明确为“饲料化”,并逐步培育市场主体。“秸秆利用,收储运是关键。如果秸秆运不出来、存不下,企业再大的加工能力也没用。”李霞坦言,这是三台推进秸秆饲料化时面临的首要难题。
为打通这一梗阻,三台县从2019年开始构建“片区加工基地+乡镇收储站+村社临储点”的三级收储体系。整合学校等闲置资产加密收储站点,同时出台补贴政策——对镇乡、村集体收储秸秆给予20元/吨奖励,对“收储-加工-养殖”全链条参与的主体给予40-50元/吨补贴,用政策杠杆激活各方积极性。
不仅如此,三台县还通过“粮改饲”“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支持企业与养殖主体升级设备:8个万吨级秸秆饲料化利用主体完成提质扩能,45个养殖主体配套了秸秆加工设备。如今,全县71个规模化饲料化利用主体年处理秸秆能力突破30万吨,实际处理量达21万吨,产值超1.6亿元。在此期间,隆豪、凯亿吉等“领头羊”从小作坊逐渐升级为规模化秸秆加工企业,成为秸秆利用产业链上的“龙头”。
30.06%利用率背后的多重价值
三台县30.06%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绝非冰冷数字,而是一条贯通“收储运加销”的完整产业链。从田间,到车间,再到牛舍,这条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在创造价值、分享收益。
在灵兴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习中文的经历,勾勒出秸秆收储端的“毛细血管”。这位2018年从外地返乡的农户,如今成了一位收集秸秆的秸秆经纪人,每年自发带着临时组建的村民团队,在7月-8月收获旺季去田间地头收秸秆,一天能收20多吨,“农户不用自己处理,一吨就能赚80块;我们再转运到凯亿吉公司这种秸秆加工公司,每吨赚20-30元,两个月能增收1万多元。”这种“农户+经纪人+企业”的模式,如今覆盖了三台沿涪江河畔的麦冬主产区。
秸秆的收储体系,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三台县一家合作社负责人林玲如今种着500亩麦冬田,而田间套种的玉米,光秸秆就能卖1000多吨,按每吨80元的价格算,一年能多赚10多万元。“以前玉米棒子卖了,秸秆就是累赘;现在秸秆成了额外收入。”
图为凯亿吉公司对粉碎后的秸秆进行打捆、包膜。
在加工端,隆豪农业的加工车间里,刚运到的玉米秸秆经过粉碎、发酵,变成青(黄)贮饲料。“2013年起步时,一年才处理2000吨,现在能做到5万吨,远销云贵陕。”总经理李向琳说,企业通过将运输利润让渡给村集体和经纪人,构建起稳定的收储网络。凯亿吉公司还通过自主研发多功能圆盘揉丝机,将油菜秸秆经菌酶处理制成牛床垫料,年处理秸秆量从千吨级跃升至2万吨。
30.06%的饲料化利用率,意味着三台每年将有20余万吨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覆盖本地80%以上的牛羊养殖需求。在一犇牧业的养殖基地,这种转化价值尤为直观:企业自建2个饲草加工车间,年加工饲草1.1万吨,通过青(黄)贮技术将秸秆加工成本控制在280—480元/吨,比外购饲料每吨节约80-180元。“32家合作养殖户年均增收20万元。”景琦颖说。
四川如何实现“全域突破”?
“三台的今天,理应是四川的明天。”在全省秸秆饲料高值化利用交流活动上,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肯定了三台经验的推广价值,为全省扎实推进秸秆烘干、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转化等饲料高值化技术明确了方向。从全省来看,若能将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升至35%(2030年目标),可转化秸秆1000万吨,能有效填补饲草缺口。
图为会议现场专家解读秸秆饲料化利用路径。
“三台的实践已提炼出可复制的核心经验:政策精准补贴激活市场主体、三级收储体系打通流通梗阻、产学研合作破解技术瓶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朱永群说。
不过,要把三台经验在全省全域推广,还需突破多重障碍。郭曦指出,农业结构差异是首要问题——多数地区没有“麦冬——玉米”套种模式,导致秸秆来源分散,而且品质参差不齐。
“最缺适配丘陵的烘干设备,要既控水分又经济。”李向琳的困惑颇具代表性。郭曦认为:“目前烘干机‘不好用’多因前后工艺不配套,并非单纯的设备问题,因为烘干机器很难做到通用经济,前端秸秆是散料还是捆料,决定烘干机类型(如网带、气流、微波烘干机等);需先弄清‘烘什么、初始水分、出料水分、产量’才具有效率和质量。”他提出的“先打捆再烘干”工艺已在四川多地试点。“两次打捆能让秸秆水分均匀蒸发,暂存时也不易吸潮,避免局部霉变。捆装烘干能减少泥沙,筛分后草料更干净,牛羊更爱吃。”郭曦说。
与此同时,四川农机企业正加紧研发秸秆收储运农机新装备,本次交流会首次展出的四川首台套丘陵山区秸秆饲料打捆机成功抓住了参会代表的眼球。“该机集秸秆收割打捆于一体,通过割台互换实现高矮作物的适应性收获,最后就地包膜,最大限度地保留秸秆的营养成分,在丘陵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郭曦认为。
景琦颖道出企业的另一重困境:“我们测算了一下,如果要建秸秆标准化加工中心要4000万元,活体抵押贷款难,全靠自有资金周转。”对此,四川省农村能源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着手研究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秸秆利用产业链。
图为自贡贡井区龙潭镇进行无人机转运秸秆。
对于一些丘陵地区秸秆运输不便的问题,四川省农机研究院丘陵山地农业装备研究中心主任赵帮泰表示,丘陵地区因缺乏合适道路,秸秆转运长期面临困境,而无人机技术能有效适配该地形特点,如今广元等四川多个地市已有相关支持政策,可助力这类技术落地。
秸秆资源化利用是篇大文章。据了解,三台正在规划5万吨生物质颗粒项目以消化油菜作物等难处理的秸秆。“相较于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饲料化仍然是应用范围最广、最经济实惠的路径,值得再下大力气推进。”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生态农业处专家在会上表示。
作者:姚汶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