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11 14:11:04
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从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蒙古自治区守好“北大门”和建好“护城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谋划开展以“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防固、边境安”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五边行动”,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让党的旗帜在祖国北疆高高飘扬。
党建强 稳边固边民心齐
在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距离中蒙边境7公里远的地方,有两座蒙古包格外显眼,门前立着两块醒目的牌子——“党员中心户”“护边驿站”,而这里也是乌尼孟和的家。
20年前,为填补基层党建工作的“真空带”,党员中心户应运而生。乌尼孟和所在的锡林郭勒盟有着1103公里的边境线,牧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尤其在抵边区域,每平方公里只生活1人。地广人稀的特点导致基层党组织服务半径过大,极易产生管理服务盲区。
为解决这一问题,锡林郭勒盟将一批优秀牧民党员的家设为党员中心户,让他们负责带动周边15公里内居住的牧民。20年来,这一机制不断完善。目前,锡林郭勒草原上有党员中心户1842户,辐射带动党员1.67万人,直接联系服务农牧民7.79万户。
“有时候,一些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比如,休牧、禁牧政策,有些人一开始不理解,我们就坐在这里讨论,算生态账、经济账。逐渐地,大家最初的顾虑、误会被打消。”乌尼孟和说。
边境沿线地区点多、线长、面广,草原便道纵横交错,牲畜越境、迷路求助等时有发生。但由于各个边境派出所之间距离相对较远,有时半小时能处理的案件,民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多。
于是,锡林郭勒盟优化整合已有的草原110报警点、抵边警务室、护边员之家等管边护边资源力量,在边境沿线设立护边驿站,延伸边境管理触角,进一步推进警务前驱、治理前移。目前,锡林郭勒盟已设立619处护边驿站。
同样,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东达乌素嘎查,是中蒙边境上一个人烟稀少的嘎查,这里有40多公里的边境线。边境线不远处,就是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呼和陶勒盖边境派出所红色堡垒户、优秀护边员杨东的家。
2004年,在部队荣获三等功的杨东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同一年,他退伍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望远镜,开始一边放牧一边守边。杨东说,当好护边员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每天起床后,杨东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上离他家不足百米的山头,观察和记录边境线上的情况。杨东花了6000元在山顶安装了监控探头,24小时记录周边动态。不仅如此,杨东还经常骑着摩托车去边境线巡视,一路走一路看,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
“这几年嘎查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很多走出去的牧民回来了。”嘎查的点滴变化,杨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以前,30公里范围内只有杨东一家人,现在三、四公里内就有了邻居,护边员的队伍也不断扩大。
在辽阔的边境草原上,内蒙古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共建立1788个党员中心户,285个红色堡垒户,他们不断将民情汇上来、问题化解掉、力量聚起来。这里,基层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牧民家门口的学习阵地、共同致富的合作社、提供帮助的蒙古包,以及代代相传的守边誓言。
产业兴 党建春风润边关
秋日里,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赛乌素嘎查的村民陈凤玲,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以前种菜全靠经验,一到冬天就种不了菜;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想在市里找份活干,也全看运气。现在好了,冬天不用愁没活干,去温室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50元,最关键的是还能学技术。这日子过得太舒坦了。”陈凤玲的这番心里话,正是二连浩特市以党建引领,推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写照。
“以前,我们嘎查的农牧民各种各的果蔬、各干各的活,资源散、销路窄。自从创新打造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国内外市场’模式,大家拧成一股绳,日子越过越红火。”赛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白云富介绍,今年,嘎查新建的21做现代化设施大棚全部投入使用,并构建起种植、回收、销售全链条体系,40%的果蔬远销蒙古国;同时依托温室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举办采摘节、美食节等活动,持续壮大集体经济。2024年,该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较上年实现翻番。
四子王旗边境线长104公里,抵边居住的群众距离城区远,采买新鲜蔬菜的成本较高,加之当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薄弱,导致边民餐桌上的蔬菜很单一,基本都是土豆、白菜等耐储存的品种,边民“吃菜难”的问题亟待破解。
为此,当地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支持“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一系列让温室菜棚在边境地区扎根的方法。今年,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团队又研发建设出第四代“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标准示范棚,进一步提升了菜棚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现在,曾经困扰边民的“吃菜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边民餐桌上的蔬菜品类丰富了起来,“茄子、西红柿、黄瓜……我们现在能吃到的新鲜蔬菜,比以前丰富多啦。”牧民钢宝力达说。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优势、边境资源优势,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143个抵边嘎查村实施中央、自治区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并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书记领办项目”,建立合作社419家、家庭农牧场2049个,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3万余名,全方位促进“农牧文旅”融合发展,边境地区传统手工艺、特色旅游、物流加工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人气旺 兴边守边聚合力
“同志们,敌人越是强大,咱们就越要冷静!冲锋!”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一群“新兵”正在班长的带领下,在“战壕”里冲锋陷阵。
日前,来自巴彦淖尔市的100多名师生走进这里接受培训,感受国防教育的独特魅力。当天,学员们依次体验了手榴弹投掷、自行榴弹炮、火箭筒及高射炮等军事武器的操作,真切感受到了军事装备的强大威力和军人的艰辛训练。
“川井苏木地处边境,驻军部队较多,组织学员走进边防一线,感受戍边精神,是国防小镇的一个特色举措。自基地开营以来,我们创新推出的军事拓展训练吸引不少周边党政干部和学生前来,截至目前已接待学员17000余名,慕名而来的外地研学团队也是络绎不绝。”乌拉特中旗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双龙说。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常年与马相伴,戍守在祖国的北疆,被称为“马背护边队”。
宝林是川井苏木牧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2023年马背护边队成立后,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马背护边员,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践行着一名马背护边员的职责与使命。“每天骑着马巡逻,来回20多公里,协助当地边境派出所查过往车辆,24小时按时值班”。护边员宝林说。
这支“马背护边队”不仅是边境管理区域的巡逻“警察”,也是牧民群众的好帮手。巡逻中,护边队深入牧户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提供应急救助,代买代送等多项便民利民服务,受到牧民们的赞扬。“具体工作中,优化完善‘受理、调查、移交、反馈’工作流程,实现警务的全覆盖,全方位构建了‘打、防、管、控’一体化联合巡防模式,为共建平安边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川井边境派出所所长白宇说。
如今,在内蒙古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已经建起地方党委主导、驻地军警民企积极参与的共驻共建机制,在旗市、苏木乡镇建立38个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组织,形成“组织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的边境治理工作格局。军管“线”、警管“面”、护边员管“点”的边境地区三级联防体系已经形成。全区59个抵边苏木乡镇划分为1519个网格,网格中融入草原110、蒙古包哨所、戍边警务室等载体,构筑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红色边境线……数字的背后,是党组织架构和力量的下沉,大大延伸了边境党建工作的触角,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