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资源最多的国家
来源: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2025-10-14 15:06:01
10月11日,以“四十载砥砺同行,硕果累累共见证”为主题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在华4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农业农村部外经中心副主任马志刚、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西蒙・埃克、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灿辉先后致辞,回顾合作成果,共话未来美好蓝图。 据介绍,40年来,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合作从最初的种质资源引进,逐步拓展到品种培育、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产业链升级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中国累计引进种质资源7000多份(次),成为全球引进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种质资源保有数量占到全球马铃薯资源总量的8.5%,全国种植马铃薯中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有CIP亲缘关系;培育出“中心 24”、“青薯9号”及“冀张薯8号”等一系列优良品种,其中双方联合培育的“合作88”抗晚疫病品种不仅跻身国际马铃薯中心基因库,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还在中国西南地区推广面积超600万亩,为农户创造经济收益27.4—38.3亿美元;构建的全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网络,如今已布局1800余个监测点,每年为400—800万亩马铃薯田筑牢“病害防线”;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公益性农业科技国际组织——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不仅是科研试验的“试验田”,让农业科技从理论走向实践有了坚实载体,还是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枢纽,目前已携手国内外机构,成功设立5个联合实验室与6个工作站,织就了一张覆盖亚太地区块根块茎作物领域的合作网络,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田间地头实地应用的紧密衔接,并通过南南合作平台,将“中国薯业经验”分享到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地区,成为国际农业合作的典范。 据悉,未来双方将携手在三大领域实现新突破:一是共建种质资源创新共同体,依托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延庆研发基地,扩大优异资源交换规模,培育抗病抗逆、高产优质和适配不同生态区的专用品种,让更多“金土豆”扎根田间。二是打造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聚焦马铃薯生物育种、智能栽培、晚疫病绿色防控、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推动数字化监测、精准灌溉等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加强南南合作与知识分享,为中国和世界培养更多薯类人才,助力全球农业绿色转型。三是构建全产业链合作生态,借力中国800亿美元薯类市场潜力,推动“品种+技术+品牌”一体化发展,让马铃薯从粮食作物升级为乡村振兴的“增收薯”、健康中国的“营养薯”。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首席科学家桑德拉・米拉奇认为,在过去40年的合作中,凝聚了双方的共同坚守与深切信任,中国即是积极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重要的贡献者与引领者,期待双方同心携手,凝聚更强力量,开启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