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0-14 16:26:01
2025WAFI|全球专家共商农业非二温室气体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光明网讯 10月11日下午,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农业非二温室气体减排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平行会议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
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原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综合伙伴关系理事会主席Patrick Caron、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澍、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等出席论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春顶主持论坛。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低碳转型方面开展的前沿跨学科研究,并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与国内外顶尖机构构筑更紧密的创新联盟,共同促进全球农业减排与粮食安全协调协同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主席Patrick Caron祝贺论坛成功举办。他指出,推动农业食物系统转型亟须跨越国界的科学合作与知识共享,期待通过此次高层对话,凝聚全球共识,加速创新解决方案的落地。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樊胜根强调,实现农业减排与营养安全的协同增效是当前的核心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政策,携手构建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全球食物系统。
主旨报告环节,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农业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的挑战与机遇分享深度洞见,为行业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澍系统阐述了高精度排放清单在精准溯源与评估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基石作用,为制定协同保障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的农业减排策略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澍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所长Yvonne Pinto提出,通过推广直播稻、智能水肥管理及AI驱动的精准农业等创新技术,可显著降低水稻系统的甲烷排放与资源消耗,实现水稻生产的低碳转型,更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升农户生计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在演讲中强调,中国正积极推动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持续加强甲烷控排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系统构建监测核算体系,为农业领域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全球磷研究所(GPI)执行主任Mamou EHUI强调,实现农业可持续转型必须解决磷资源的管理挑战,她呼吁建立全球科学政策平台,推动磷的负责任与高效循环利用,以此作为协同实现粮食安全、土壤健康与气候韧性的关键杠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梅旭荣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路径与解决方案。他强调,建立涵盖技术推广、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的综合体系,能有效实现生产、生态与生计的共赢。
论坛执行主席、美国环保协会能源与自然项目主任高霁在总结中指出,农业食物系统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合政策、技术、市场与多方协作。本次论坛为政府、学界、企业与国际组织搭建了高效对话平台,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农业迈向更具韧性、更低碳的未来。(记者 李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