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年10月15日02版 2025-10-15 10:56:40
近日,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文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部署了十项具体务实的工作举措,涉及十个部门和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文艺赋美乡村源于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实践的伟力,既是对以往艺术乡建经验的总结提炼,又是对当前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布局。一石激起千层浪,春风吹来百花开。《方案》在艺术乡建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它创造性地将“赋美”作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引擎,旨在聚合各方资源要素,塑强乡村文化内核,弘扬农耕精神智慧,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艺与乡建双向奔赴、良性互动中唤醒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一、把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作为“赋美”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筑精神之基、固精神之柱、守护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赋美乡村,最根本的是发挥文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作用,用文艺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三农”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
《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三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是夯实思想根基。鼓励创作反映新时代农村发展成就的文艺作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爱中华爱家乡”“与人民同行”“艺术点亮乡村”等主题文化活动,坚持以文铸魂、以艺赋美,为乡村文化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倡树文明乡风。实施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展演等,提升农民道德素养,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文明乡风。三是赓续乡村文脉。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发掘认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办好农民丰收节等,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许多地方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有的还将文艺元素融入基层党建,彰显党建阵地美、组织生活美、党员行为美、制度设计美。各地丰富多彩的成功实践无不证明,文艺赋能乡风家风民风培育,助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创新发展的可行办法,是一条可学可鉴可复制的有效路径。
二、把充分发挥乡村美学的综合效益
作为“赋美”的核心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文艺是沟通心灵的语言,是精神境界的表达,更是对美的不懈追求。乡村是美的来源,是生发美的原点和场景,在上万年的农耕生产生活历程中,华夏先民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璀璨夺目的吉金乐石、手工绝活、雕刻建筑、剪纸泥塑、戏曲音乐、乡土舞蹈等文化作品。文艺赋美乡村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发掘乡村的自然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和哲理之美,实现以美塑形、以美育人、以美兴业。“千万工程”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既重视乡村建设硬环境的“外在美”,又重视软环境的“内在美”,充分发挥乡村美学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打造美丽经济,塑造核心优势。
《方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以美塑形、育人、兴业三个维度作出安排。一是塑造乡村美丽风貌。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编制乡村美学导则,推动本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规划、景观设计、空间营造等,助力建设千村千色、各美其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二是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共享优质美育资源,提升乡村师生美育素养,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和乡村美育提质发展。三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开展艺术服务、跨界交流、振兴传统工艺、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文化IP、举办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等,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乡村手工艺发展水平、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乡村之美是乡村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的本源和集中体现。乡村美学作为乡土生活美学、生产美学、生态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总和,能够全面提升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构成乡村繁荣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一些地方依托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田野风光、人文乡愁,深度挖掘独具特色、不可多得的乡村美学资源,通过数字技术、现代艺术等形式赋能乡村,建设写生基地、采风场所、摄影空间、旅游聚落,带火了一批文化村、艺术村、专业村、网红村、民俗村,在壮大富民产业的同时,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潜移默化涵养着文明乡风。
三、把精准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赋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能够滋养人心、教化人心、德润人心,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是乡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内容与农民真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文艺赋美乡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精准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方案》聚焦精准对接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三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运用创作计划、扶持项目、文艺奖项等,组织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文艺志愿服务、乡情艺术团走进乡村等,提供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产品和服务。适应农民文化消费新习惯创作生产优质网络作品。二是用好乡村各类文化空间。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场礼堂、戏台书屋等既有空间的服务内容,依托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打造嵌入式、开放式新空间,提升乡村美育馆、村艺工坊等特色空间利用效能,建设更好惠及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线上乡村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作。通过农民优秀文艺作品征集等激发乡村本土创作活力。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支持农民自主举办“村字号”文体活动和民俗活动。办好“大地流彩”“村歌嘹亮”“农民诗会”“四季村晚”等各类文艺展演,展示农民群众风采与乡村优秀文艺成果。
文艺赋美乡村,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欣赏者,也是参与者、创造者。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兴起和文艺分众化、在地化的流行,农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到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文艺创作传播中,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成为滋养新大众文艺的深厚土壤。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前景广阔,“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李桂芹、大衣哥、郑芬兰、大船哥、曾若馨、沂蒙二姐、田鼠大婶、守山大叔、农民兄弟等一大批乡土文化能人脱颖而出,扎根劳动生活开展创作,展现和美乡村、美好乡情,在与大众情感共鸣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四、把构建乡村文艺人才发展机制
作为“赋美”的最大支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根基。人才是乡村文化延续与创新的核心载体,文艺赋美乡村,最稀缺的是人才,专业驱动在人才,归根到底靠人才。面对高水平文艺人才缺乏、本土文化骨干老龄化、青年外流、技艺失传等严峻现实,必须加快构建乡村文化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机制,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方案》着眼构建有力有效的人才发展机制,从三个角度作出部署。一是推动文艺人才下乡帮扶共建。构建文艺志愿服务、结对共建、院团帮扶、志智双扶等机制,组织文艺工作者扎根乡村“种文化”“育文化”,持续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二是培育本土文化骨干。构建乡土文化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文艺赋美乡村”人才库,灵活运用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造就一支扎根乡土、热爱乡村、规模宏大的乡土文化能人队伍。三是激励用好各类文艺人才。探索将文艺工作者的乡村文化实践纳入相关评价体系,加强乡土文化能人跟踪培养、服务扶持,加大典型人物宣传推介。一些地方拓宽文艺人才下乡的制度性渠道,向乡村派驻文化指导员、文化特派员、艺术村长等,支持举办慰问演出、辅导培训、展览展示、文艺支教,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产业打造、文化阵地建设和本土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建设输送人才、汇聚力量,探索积累了十分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文艺赋美乡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公益性。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农民主体,把牢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努力把各项工作办成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稳中求进,加强经验总结、工作交流、成果推介,不搞“大呼隆”“一刀切”,不大拆大建,更不能变相搞地产开发。下好文艺赋美乡村这盘大棋,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建共享、共襄盛举。根据《方案》要求,各级宣传、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加强宣传推广,擦亮“大地流彩”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强化资金、人才、项目等支撑保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赋美乡村新乐章。
作者
唐珂
■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