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15 16:11:04
9月12日,在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推进会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分享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升级经验: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4860万吨,综合利用率96.07%、产业化利用率63%,均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秸秆饲料化利用1197万吨,利用率24.71%,较2020年分别增长147.8%和133.3%,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元,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企业近2300家。
安徽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首要在于高位推动与政策叠加。“十四五” 期间,安徽省政府先后印发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方案,配套用地、金融、交通支持政策;2023年出台《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财政厅发文明确财政资金支持方向,重点用于黄(青)贮窖、干草棚建设及秸秆饲料收贮发酵。2024年省级预算安排“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专项资金 3.96亿元,其中1亿元专项支持秸秆饲料化。
平台搭建与“双招双引”为产业注入活力。安徽已连续8届举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累计签约项目910个、资金1649.7亿元,2024年签约132个项目、金额186.33亿元,创历史新高。产业发展中涌现多元典型模式:蚌埠五河现代牧业存栏奶牛4万头,年消纳玉米青贮20万吨、小麦秸秆1.5万吨,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循环生态;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与安徽荃银高科联合研发的“谷草兼用”脆秆稻,纤维素含量降至22%、半纤维素升至35%,提升秸秆蛋白质与糖分,改善适口性,为饲料化利用开辟新路径。
“秸秆变肉”工程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安徽按区域差异化布局:皖北依托规模养殖推广商品饲料加工,皖南结合生态养殖推广青贮粗饲料,江淮发挥科技物流优势建设精深加工与物流平台。同时升级加工技术,将秸秆揉丝后加入微生物发酵,提升饲料品质。如安徽木兰公司采用“秸秆揉丝+预混料+生物菌拌料”技术,使秸秆木质素降解至5%、蛋白质提升至10%,肉牛采食速度提高 40%、秸秆利用率提高 50%。2024年全省肉牛饲料量同比增长4%,规模养殖场同比增 51.1%。
项目引领与收储体系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依托中央财政与省级奖补项目,安徽已建成1640个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形成“企业+经纪人+农户”市场化收储运体系。现代牧业2024年借项目投资收购秸秆21万吨,产出鲜奶25.18万吨,产值11.8亿元,较2023年增加1.8亿元;天长市蔡氏羊业购置加工设备,年供1800吨秸秆饲料给周边6000只肉羊养殖大户,带动农户增收180万元。2024年21个项目县110个子项目中,饲料化项目占31.8%,较2023年高3.7个百分点。
下一步,安徽将聚焦“三优三强”“三个坚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策设计、区域布局与品类供给;加强品牌打造、科技支撑与资金保障;坚持巩固收储基础、提升标准化水平、铸链强链,借秸秆博览会招引优质项目与企业,为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安徽作出“秸秆”贡献。
作者:中国农网·农民日报记者 杨丹丹 见习记者 胡嘉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