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15 17:11:09
在全球化深入演进的今天,各国农业农村发展休戚与共,加强农业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农民福祉,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课题。为推进中外农业交流,本报即日起开设“环球农声”专栏,对话各国驻华大使、参赞及国际组织重要驻华使节等,以“农”为媒,汇聚全球农业发展的智慧与力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80岁了!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年来,其始终致力于提高人类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值此华诞,记者对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进行专访,听他回顾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的交往历程,细数当前双方取得的合作成果,展望未来关系的广阔前景。
中国式样板:从粮食安全到乡村振兴
在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前,卡洛斯曾于2014年至2019年担任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
“2014年,我首次访问了中国宁夏、河南、海南等省份的农村地区。2023年,我又访问了福建的农村地区。中国农村风景如画,令我印象深刻。”卡洛斯回忆道,“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与转型,如今,无人机等技术已深度融入作物种植、农田管理和灌溉系统升级,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
在卡洛斯眼中,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中国的粮食产量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是国际粮食供需的重要稳定器。“尽管世界在可持续农业发展方面面临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自然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损失和浪费等共同挑战,但中国却获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我认为核心动力就是政府的坚定政策支持。”卡洛斯说,“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与中国农业农村部及其他国家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支持中国农业粮食体系向更高效、更具包容性、更有韧性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型,为保障中国和国际粮食安全和营养持续努力。”
近年来,“村跑”“村舞”“村BA”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村字号”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在中国遍地开花,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卡洛斯表示,中国乡村文体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各国乡村的振兴提供了优秀范例。这些活动将文化、娱乐与经济有机融合,不仅打造了共享互动空间,弥合了代际差异,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强化了社区凝聚力;还吸引了游客,为乡村旅游、特色食品加工等农村产业创造了发展机遇。此外,乡村活力与吸引力的提升有助于留住更多青年人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卡洛斯访问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宣化区和崇礼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起源作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现场。图为卡洛斯与当地工作人员在田间交谈。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注青年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卡洛斯认为中国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青年人才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农业创新与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他们掌握数字工具应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和创业实践经验,其创新思维能够弥合传统农业模式与当代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农村经济的韧性。”卡洛斯说,“中国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青年投身农村建设,同时结合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在农业技术和商业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以政策为导向的系统化战略布局。”
八十载同行:从技术援助到战略伙伴
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支持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中国也积极履行成员国义务,广泛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活动与项目。
自1982年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在中国20个省份实施800余个技术合作项目,涉及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渔业、林业等领域,为提升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中国农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从早年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援助的国家,到如今的战略伙伴,中国不仅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交流,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携手,通过南南和三方合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以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卡洛斯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卡洛斯访问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宣化区和崇礼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起源作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现场。图为卡洛斯与当地工作人员合影。
中国既是全球粮农治理的受益者,也是重要贡献者。2009年,“中国—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设立,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捐赠1.3亿美元。中国也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国等派遣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南南和三方合作项目的直接受益人超过12万人、间接影响数百万人,部署340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常驻项目实施国,引进330多种作物品种,并实施数百种低成本和可扩展的技术,协助引进200多台农业机械和工具,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知识和经验交流,为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卡洛斯说。
未来紧并肩:从全球问题到创新合作
“在庆祝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重要成员和合作伙伴。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我很高兴带领我的团队通过与中国、为中国和来自中国的合作,继续扩大和深化这种关系。”卡洛斯说。
贸易将农业粮食体系和人类联系起来,在为消费者提供充足、多样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整个农食行业的农民、工人和贸易商创造了收入和就业机会,是当下与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及其他相关方,以项目、会议、联合研究等形式就市场分析和贸易政策进行交流与合作。中国将在2026年至2030年进入第十五个‘五年发展规划’,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正在与各相关方密切协商,制定与中国的《国别规划框架(2026-2030)》。可以预见,贸易的多维度议题将在我们未来的合作中得到体现。”卡洛斯说。
气候变化对农业有重大影响,农业也能为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从示范性工作到实地项目,从中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与各国相关方合作,促进气候智能型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例如,通过南南和三方合作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肯尼亚、中国和德国政府合作,将中国茶叶生产中的碳中和经验引入肯尼亚,在肯尼亚建立更具生产力、效率和低碳的茶叶价值链。”卡洛斯认为,实现当下及后代的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将在气候变化领域与中国及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分享优秀经验,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卡洛斯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还可以在加强农业数字化、提升农村妇女权益、扩大国际农业知识共享平台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全球伙伴关系能够促进这些方面的合作,确保人才发展与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等相协调。通过地方和全球的协同效应,中国模式可以激发全球农村发展迈向新时代。”卡洛斯说。
从技术援助到战略伙伴,从粮食安全到全球治理,未来,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携手,共同构建无饥饿、可持续的全球农业未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洁 董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