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15 17:11:10
近年来,甘肃省宕昌县立足“避暑胜地·康养宕昌”“红色圣地·羌韵佳境”定位,以“五大工程”和“一强三引领”为核心引擎,坚持高位推动、固本强基、产业赋能、先锋引领,做实“党建+旅游”融合发展文章,全力以赴擦亮宕昌农文旅产业“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高位推动,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宕昌县创新构建“大党建+景区发展”全域联动组织体系,建立县委常委会牵头抓总、县级领导包抓领域、部门联动推进、党员骨干联系岗位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县一盘棋”推进格局。围绕“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康养为核、智慧为翼”的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一轴三脉”空间布局,以岷江生态景观带为轴,联动羌藏文化、红色教育、生态康养三大主题脉络,推出7条精品旅游线路,聚力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养健身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哈达铺会议核心展示园建设,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据统计,今年以来至国庆、中秋双节结束,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8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1.14亿元。官鹅沟景区自6月起日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从“蓝图”迈向“实景”。
固本强基,筑牢景区发展根基
宕昌县以“组织覆盖+队伍提质+服务升级”为抓手,在景区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领域新建党组织6个,实现党建全覆盖。通过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动态调整优化旅游行业组织和景区村班子,选拔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党员进入班子,打造“懂旅游、善治理”的骨干队伍。
此外,创新推行“以岗定薪、分片包干、量化考核”的环卫改革模式,将官鹅沟景区划分为12个保洁责任区,量化考核并与薪酬挂钩。同步推进“游客便利化工程”,新建停车场20个(含充电站3座)、新增车位1838个,升级改造游客服务中心3处、新建旅游厕所15座,加密县城至景区公交班次至15分钟一班,实现城市与景区“无缝衔接”,游客对停车便利度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产业赋能,拓宽富民增收渠道
依托“党建+产业”纽带,宕昌推动“旅游+生态+文化+康养”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联合农业农村局、非遗中心开发特色产品,研发黄芪炖土鸡、养生茶等12款药膳,推出羌绣挂件、红色文创等80余种产品,其中“羌源味到”药膳在第十二届药膳大赛中荣获金奖。
通过“景区带村”利益联结机制,改造提升农家乐、客栈188家,带动3.2万名群众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统一培训服务流程、悬挂“羌韵人家”标识,引导农户发展“旅游+种植”“旅游+养殖”,在景区周边种植油菜、中药材,养殖畜禽水产,实现环境美化与群众增收双赢。
围绕官鹅沟、哈达铺核心资源,联动周边乡村与康养项目,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创新推出羌傩舞、羊皮扇鼓舞、“重走长征路”健康跑、“哈达铺的灯光”情景演绎等文化活动,丰富游客“红色+民俗”沉浸式体验。
先锋引领,激活服务提升新动能
实施“双培养”工程,将5名景区骨干培养发展为党员,组织党员参加导游服务、民宿管理等专题培训及技能比武,推动年轻党员成长为文旅行业“行家里手”。
在官鹅沟景区入口、哈达铺火车站等重点区域设立35个“党员示范岗”,提供交通疏导、志愿讲解、纠纷调解等全流程服务。举办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培训班6期,培训从业人员450人次,涵盖应急救援、双语服务等内容。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招录60名中医康养人才,建成康养中心1个、康养民宿5家、康养驿站20家,显著提升“留客率”。
强化智慧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预约、导览等服务,整合交警、文旅、志愿者等多方数据,构建“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与游客体验。旅游旺季期间,“党员突击队”在交通疏导、应急救援一线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担当。
从组织筑基到联动聚能,从凝聚共识到服务润心,宕昌县以党建为“魂”,让景区不仅是山水的集合,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场。“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智慧链”,探索“旅游+研学”“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等特色旅游模式,拓展文旅新业态,宕昌县旅游经济走上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新的“赛道”。
作者:刘治学 王晓勇 闵文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