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微观三农 2025-10-21 15:56:07
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迭代升级的新引擎
付姓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建设一批布局科学、运营规范、服务优质、联农带农的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迭代升级,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111.1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小农户近9300万户,年服务面积22.9亿亩次,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相比,仍存在服务资源分散、产前产后服务供给有缺口、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建设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旨在统筹各类服务资源要素,提供集成化、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要深刻把握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发展特点、建设内容、运营机制等,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有效形式,推动服务资源科学配置、精准对接、高效利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赋能添力。
坚持集成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关键在综合,路径是集成,要针对地方服务资源“散、弱、短”现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资源协同,更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优化经营性服务资源配置,在供给端统筹各类服务资源要素,在需求端集中小农户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服务需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双方精准对接、高效利用。推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融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经营性服务主体承接农技示范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公益性服务,增强公益性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效能。引导多元服务主体创新组织形式,推进服务协同,更好解决服务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坚持需求取向,补齐短板弱项。建设服务中心,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市场急需、投入量大、主体难办的关键环节。在环节上,重点是瞄准产前的农机具厂库棚、集中育秧(苗)、农资集采和产后的烘干仓储、冷藏保鲜、农产品初加工、饲草料加工配送、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建设基础性、保障性设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在建设形式上,根据产业需要,可以打造专一的粮油服务中心、经济作物服务中心,也可以构建覆盖多领域的综合多功能服务体,重点是确保服务中心的功能设置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实现“对症下药”。在建设方式上,坚持改扩建和新建相结合,面上以改扩建为主,关键点上因地制宜新建,防止一哄而上搞重复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激活内生动力。长远来看,服务中心的活力源于市场化运营。因此,在建设运营中,应坚持市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投资建设主体,鼓励经营性服务主体建设并运营,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好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性服务主体“挑大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打造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同时也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根据实际需要,将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保障发展空间,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简单按照行政区划层层建,并用足用好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现有政策渠道支持建设。唯有此,才能激发内生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正是描绘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画卷的关键笔墨。以《意见》为指南,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全面启动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这一“新引擎”,必将加快构建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更加坚实、更为持久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