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琴、朱哲毅、宁可:制度与服务“双轮驱动”推动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 农民日报 2025年10月18日05版 2025-10-22 11:27:22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乡村振兴与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浙江基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林业标准地+现代林事服务中心”的协同发展模式,缓解林地细碎化与服务滞后问题,呈现产权制度与服务体系“双轮驱动”的路径。

林业新质生产力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关键支点,也是当前林业改革的薄弱环节。浙江实践表明:以林业标准地推进权属整合与基础设施标准化,以现代林事服务中心提供数字化、全链条的专业服务,二者协同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制。

从制度创新看,林业标准地通过统一确权流转和基础设施配套,集中连片利用林地,构建产权明晰、要素集聚、设施标准化的制度基础,降低交易成本,稳定投资预期,为社会资本和技术“上山入林”提供可预期环境,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化的硬件支撑。从服务体系创新看,现代林事服务中心以数字化平台提供技术、金融、劳务、加工、碳汇评估等全链条服务,弥补小农户和基层组织管理、核算、谈判等能力短板,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效率,是传统林业推广体系的市场化升级和软件支撑。二者协同构成“制度整合-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化-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链条:产权制度创新为地块和要素整合奠定基础,服务体系创新提供专业化与协同支持,形成“地块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的整体格局,实现制度与服务供给的良性耦合。这一“双轮驱动”模式较单一产权整合或单一服务供给,更能诠释山区林业在小规模经营主体下实现集约化、绿色化、专业化转型。

在制度与服务“双轮驱动”框架指导下,浙江率先探索“林业标准地+现代林事服务中心”协同推进的新模式,在产权整合、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呈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

图片

一是产权整合与设施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单元。通过“三权分置”改革缓解林地细碎化困境,推动林业标准地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产权明晰与流转规范化降低交易成本,稳定投资预期,吸引资本和技术进入林业。在此基础上,标准地统一配套道路、水电、管护用房、轨道运输等基础设施,并嵌入生态约束和产业准入指标,实现“拎包入住”,如杭州市淳安县“七有”标准地(有路、有房、有水、有轨、有网、有电、有眼)为产业发展提供工业化水准的设施支持。

二是服务专业化与数字化平台:补齐能力短板。现代林事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林机、劳务和产品加工服务,为小农户和基层组织提供林机租赁、技术培训、金融咨询、碳汇评估等全链条支持,破解经营能力不足,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如衢州市常山县“1651”现代林事服务中心(1个平台、6个服务分区、5支专业队伍、1种分配机制)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成为服务带动林业产业化的典型。

图片

三是制度与服务供给耦合:带动产业升级增收。林业标准地侧重硬件标准化,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现代林事服务中心着眼软件服务化,提升经营主体能力和市场对接水平。二者结合形成“地块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的整体格局,实现制度供给与市场服务良性衔接,带动油茶、林下经济、康养、生态旅游等多元产业发展,如衢州市“一股份两平台”模式整合林权流转和经营权交易,全市林地规模流转面积突破250万亩,占可流转面积的七成以上;丽水市“三块地”分类供给为不同经营主体提供差异化准入条件,推动毛竹、中药材等资源向二、三产业延伸。

四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验证“双轮驱动”。标准地与服务中心降低社会资本“上山入林”门槛,亩均产值和产业链延伸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显著;通过“租金+股金+薪金”分配机制和服务中心优先雇佣低收入农户,实现农户多渠道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社会效益明显;标准地建设中嵌入碳汇准入指标与绿色认证体系,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全过程管控,使林业新质生产力与生态保护兼容,预期生态效益突出。

图片

浙江“林业标准地+现代林事服务中心”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制度供给与服务供给耦合是山区林业转型的关键机制。山区林业长期面临林地细碎、主体分散、服务滞后等难题,单靠产权整合或服务供给都难以破解。只有将产权制度和服务体系创新“双轮驱动”,才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提升能力,推动小规模经营主体向集约化、绿色化、专业化转型。林业标准地为经营主体提供扎实的硬件基础,降低交易成本,稳定投资预期;现代林事服务中心则通过全链条服务,补齐专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短板。两者协同把分散的“多小散弱”经营转变为标准化、专业化、可持续的体系,实现制度与市场服务良性互动,使林业新质生产力在山区条件下形成和扩散。

多层级统筹与分工协作是实现模式落地的重要保障。该创新模式要顺利落地,需构建“县域统筹-片区协同-基层执行”的多层级治理体系。县域层面负责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和资金配置,整合林业、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统一标准、审批和监管,为基层提供制度和要素保障;片区层面跨乡镇、跨村组建协作体或运营联合体,整合林地、劳务、资金、设备等资源,同步推进标准地和服务中心建设;基层层面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和驻村服务员落实建设、利益分配和群众动员,增强认同与参与。这样纵向上实现政策、资源、执行的衔接,横向上促进主体协调,提高制度与服务供给匹配度,降低“建地无服务、服务无地块”风险,保障模式稳定运行。

图片

市场化运行与利益联结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该创新模式要长期运作,需建立市场化运营和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浙江以“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分配为核心、数字化平台为支撑,重构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和社会资本关系,即林地流转获租金,经营主体或平台分配股金,服务中心和企业提供薪金,实现“资产+股权+劳动”三重保障。数字化平台同步建立服务清单、价格标准、合同范本和信用评价,全程留痕、动态监管、绩效挂钩,增强契约约束,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供给格局,既保障林农和村集体多渠道分享收益,又增强社会资本长期参与动力,逐步减少对财政补贴依赖,形成可造血、可循环、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生态价值嵌入与绿色认证拓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外延和功能。该创新模式建设中,将生态价值纳入制度设计,是绿色发展与经济增收协同的重要路径。浙江在地块准入环节嵌入碳汇指标、生态红线和绿色认证,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监测,实现从立项到流通的全链条管控,使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相互支撑。经营主体在满足生态指标的前提下,可借助绿色认证提高产品溢价,利用平台获取碳汇评估和交易信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收益。同时,生态价值嵌入为生态产品市场化、碳汇质押贷款、GEP核算与产品认证等创新提供基础,使林业经营从传统木材拓展到生态服务、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多维领域,延伸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外延和功能。

作者

沈月琴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哲毅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

宁可

■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林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图源|新华社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