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城日报 2025-10-22 15:11:06
进入秋季,吉林省永吉县北大湖镇草庙子村的万亩榛园里,成片成片的褐色榛果压弯了绿叶挂枝的榛子树枝头,村民们穿梭林间娴熟地采摘;加工厂院内,榛子铺满地面,工人们轻松操作着筛选机器。这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荒坡野岭。
从2014年开始试种,到如今建成1.5万亩榛园、年产量突破300万公斤、产值亿元,北大湖镇草庙子村用10余年完成了从荒坡到“榛果之乡”的华丽蜕变。
初探:荒坡上的艰难抉择
2014年以前,草庙子村是一个以种植玉米和大豆为主的传统村庄。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农民收入长期低迷。
转机来自国家推行的“还林”政策。北大湖镇积极响应,决定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草庙子村试点发展林业产业。经多方考察,他们最终选择了榛子这一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树种——榛子树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保水;作为经济作物,收益也相当可观。
但转变村民观念并非易事。推广初期,不少村民习惯于种植传统作物,认为榛子种植周期长、风险高,不愿流转林地或参与种植。镇、村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以个人信誉担保,才逐步打消大家的顾虑。
蓄能:规模种植与基础提升
2014年成为草庙子村榛子产业的起步之年。种植大户林喜双、白玉红夫妇投资成立吉林省索特科技有限公司,在村内建立以培育大果榛子为主的经济林示范基地——臻榛庄园,标志着榛子种植在北大湖镇正式启动。
村民也陆续加入种植行列。2015年,村民关臣牵头成立榛诚桶子沟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8户村民在10亩土地上试种榛树。“以前没种过榛子树,但和林总交流后,我觉得在村里种这个能行。技术上有支持,没有后顾之忧。”关臣回顾当年情况,语气中满是自豪与欣慰。“到2018年,合作社收入至少20万元,大家很满意。2019年,我们就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多亩。”
像关臣一样,许多村民边学边种,亲眼见证榛苗破土、抽枝、结果,逐渐放下顾虑。2014年至2018年,通过科学管护,平欧大果榛子成功适应本地土壤与气候,初步实现“种得活、管得好”。
2019年,永吉县委、县政府在北大湖镇着力打造“林果小镇”,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核心区3平方公里,草庙子村榛子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当地政府投资5540万元,建设13公里产业路以及围墙、路灯、边沟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早期因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而制约榛子运输和销售的状况。
随着道路、仓储等条件不断完善,榛树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北大湖镇逐步形成“万亩榛园”雏形,榛树陆续开始挂果,村民收益日渐增多。如今,草庙子村已成为真正的“榛果之乡”,全村700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超百户村民拥有榛林。
腾飞:三产融合与品牌升级
2022年,村里成立林果小镇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大户+企业”模式,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并注册“钱山湾”商标,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全镇大果榛子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主要集中在草庙子村等区域,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产量也从2022年的约150万公斤,增至2023年的200万公斤,2024年突破250万公斤……全村5年到9年树龄的榛树如今均处于丰果期,“万亩榛园”年产榛果效益连年攀升。
榛子深加工产业也逐渐兴起。村里建起小型加工厂,开发出榛子油、榛子粉、榛子巧克力、榛子糖、榛子月饼、榛子香皂等一系列产品。在吉林省索特科技有限公司,榛子煎饼、榛子油、榛子酒、榛子糖等产品逐渐丰富起来。“我们从2020年开始做榛子深加工,目前在吉林市超市已上架榛子煎饼和榛子糖。前些天通过直播间,一举卖出20万袋榛子煎饼。”公司负责人白玉红介绍道。
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北大湖镇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依托“林果小镇”项目,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营地,建设农耕研学基地、休闲采摘区等设施。去年以来,镇里连续举办两届“钱山湾杯”乡村趣味马拉松,赛道穿行果林之间,参赛者在奔跑中欣赏田园风光,感受乡村氛围。草庙子村还成功举办乡村歌手大赛、“村BA”等文体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和参与者。
草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汪贵生介绍,草庙子村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度假的选择。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的内涵,也有效带动了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就在这几天了,村里将与域外研学机构、投资方签约,打造以榛宝历险记为主题的童话公园。通过这些活动,让草庙子村榛子品牌更有影响力。”
这片曾经的荒坡,正以蓬勃生机讲述着人与自然互动发展的诱人故事。(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