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22 17:11:01
“我一直想种蘑菇,却苦于找不到学习技术的地方。没想到政府就开办了食用菌培训班,真是雪中送炭啊!”来自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石寺镇的张帅鹏,在参加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食用菌培训班时,难掩内心的激动。这番朴实话语,不仅道出了众多参训农民的心声,更折射出河南省洛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精准与实效。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激发求知内生动力
张帅鹏的经历是今年洛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备受追捧的生动缩影。当他得知食用菌培训班开办的消息后,立即邀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一同前往学习。不料临近开学,朋友们因家中秋收急需人手而无法成行。“他们去不了,我自己去!”求技心切的张帅鹏没有犹豫,当即预约网约车,星夜兼程赶往洛阳。抵达时已是凌晨三点,为了不打扰带班老师休息,他选择在报到大厅静静等候直至天明。这份执着与诚意,不仅感动了培训组织者,更彰显了新时代农民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切渴望。
在河洛大地上,一场以精准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以人才支撑驱动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深入展开。张帅鹏的故事,正是这场实践中的精彩篇章。
张帅鹏求学故事背后,折射的是洛阳市农民培训模式从“我有什么就教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深刻转变。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培训科科长孙承都介绍:“在谋划年度培训科目时,我们紧紧围绕全市着力打造的绿色杂粮、肉牛奶牛、中药材、食用菌和优质林果等五大优势产业链,深入调研,精准捕捉产业发展与技术需求的对接点。”
通过走访群众、听取民意、精心挑选实践教学线路,中心将纷繁复杂的求知需求进行分类整合,最终精准开设了电商、中药材、食用菌、民宿、牡丹画、杂粮、肉牛肉羊养殖等紧贴地气的课程。这些课程如同及时雨,精准浇灌在农民求知若渴的心田上。
在师资选择和实践教学安排上,培训组织者下足了功夫。食用菌班班主任王霞辉说:“我们邀请的授课老师都是经验丰富、口碑好的专家。比如河南科技大学侯军副教授讲授的‘菇菜瓜多茬轮作周年高效栽培技术’深受学员欢迎,课程内容通俗易懂,实操性强,学员们都表示收获很大。”
在实践教学点的选择上,王霞辉补充道:“我们挑选的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确保学员能够‘看到想看的’,在实地学习中接触到行业前沿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和实践设置,深度融合了群众的生产实际、区域产业的培育方向和市场的未来趋势,将高素质农民培训打造成了契合农民需求的“及时雨”、服务生产发展的“助推器”、顺应市场变化的“风向标”,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学习求知、提升技能的内生动力。
与产业发展精准同频,催生发展高效动能
培训内容的精准定位,直接催化了学以致用的高效能。在洛宁县,曾从事工程建设的马金成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看中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潜力。“洛阳具备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优势,道地药材品质高,市场前景广阔。”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他果断报名参加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系统的专题培训,让我对产业的发展脉络更清晰,技术要点更明白,我投身这个产业的信心更足,干劲也更大了!”马金成的成功转型,是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赋能个体发展的鲜活例证。
与此同时,培训的效应正从个体赋能向集体引领扩散。在宜阳县盐镇沙沟村,党支部书记赵黎明获悉市里举办食用菌培训班时,正值村里筹划发展食用菌大棚产业的关键时期。“我们村发展食用菌,最缺的就是技术支撑。”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立即带领三位有意向的村民一同报名参训。“这次培训解决了我们发展产业最迫切的技术难题,真是太实用、太解渴了!”赵黎明感叹道。
像赵黎明这样带着明确任务和村庄发展期望前来学习的基层带头人不在少数。来自涧西区、汝阳县、洛宁县等地的多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也纷纷因本村计划发展特色产业而亲自带队参加专题培训。他们身兼学员与产业发展组织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培训汲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旨在回村后点燃乡村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培训,正在成为强化基层战斗堡垒、推动乡村产业落地的重要一环。
与乡村振兴发展共振,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人才支撑。”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阮祥鸣强调。中心推行的培训与农民需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三结合”模式,其核心目的在于精准赋能,为乡村振兴培养骨干力量。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更注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引导他们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市农技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张向召分析认为,今年培训出现“一票难求”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培训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了紧密衔接。
精准培训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再是孤立地技术传授,而是嵌入洛阳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大盘子的战略性举措。它瞄准的是五大优势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是对接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破解人才瓶颈的主动作为,是为描绘洛阳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夯基垒台。
通过清晰精准的培训定位,洛阳市将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带头人。这些扎根乡土、心怀梦想、掌握技能的高素质农民,正成为沃野田畴上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人才的“活水”持续润泽产业的“良田”,为洛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加澎湃、更加持久的人才新动能。
作者:韩太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