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22 17:11:07
近日,青岛市“乡里乡亲”系列社会典型征集工作收官。这场覆盖7个涉农区市、90个涉农镇街的征集,从382条基层线索中筛选打磨出40个“青岛乡里乡亲”喜爱的典型案例,涵盖乡情民俗陈列馆、乡村手艺“技良人”、农村社会事业网络达人、文明乡风建设案例四大类,以文化为纽带激活乡村动能,凝聚起青岛市最深厚、最真挚的乡亲力量。
文化搭台,方能让产业“唱好戏”。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达尼村村史馆,记录着村庄以油画艺术破局的蜕变——借势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这里已形成完整农业全产业链,去年仅文化产业收入就达3亿元,让“艺术村”变成了“致富村”;平度市大泽山镇“葡萄大王”昌云军扎根“印象大泽”片区,推动43个项目累计投资超3.4亿元,更将“大泽山葡萄栽培与文化系统”推向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一颗小葡萄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这些案例印证着同一个道理:把乡土文化的“根”扎深,就能让乡村产业的“叶”长茂。
活动的温度,更藏在用“乡音”讲“乡情”的细节里。胶州湾畔的田垄间,“农村社会事业网络达人”李春花举着手机直播胶州大白菜,脆甜多汁的白菜与她的热情讲解,让乡村生活的鲜活透过屏幕触达全国网友;崂山脚下,“仰口小伙”曲全涛用无人机记录云海奇石十年,千万网友跟着他的镜头爱上了青岛乡村的山水;即墨区满贡村党委书记刘永龙更在东西部协作助农直播中,创下一场销售额23.6万元的佳绩。据统计,活动专题浏览量超4000万次,18个典型还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深度报道,让青岛乡村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老手艺的新生,是典型案例里最动人的注脚。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段氏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段启英,打破技艺局限,让蓝印花布从传统服饰、家居用品延伸到现代生活美学领域,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村民宋玉芳坚守豆面灯古老技艺,不仅手把手教村里年轻人,面对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分文不取传授手艺,如今村里年轻人捏的灯盏已在电商平台热销,让老手艺变成了带动增收的新路径。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土生土长”的典型还走出青岛:“胶州大白菜栽培系统”获参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格,填补青岛空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评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青岛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
评选不是终点,而是让典型“活”起来、“火”起来的起点。青岛已着手做好“后半篇文章”:联合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为典型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惠利率,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典型成长;鼓励典型与乡村振兴片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复制达尼村、大泽山的成功经验,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未来,青岛还将建立典型“发现—培育—选树—宣传”常态化制度,每年挖掘新典型,打造“青岛乡里乡亲”品牌载体,让典型的“头雁效应”带动更多乡里乡亲共同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根基在文化。“青岛乡里乡亲”活动就像一双“拾珠的手”,把散落在乡村角落的“星光”拾起、串联、点亮。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典型与故事,正让乡情、乡韵、乡风成为推动青岛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