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25-10-22 17:16:54
新华社西宁10月22日电 题:雪豹归来:国家公园的生态答卷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王金金
自从第一次在青藏高原的荒野间见到雪豹,藏族摄影师鲍永清每每还会因为拍摄到这类大型猫科动物而兴奋。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多年来,鲍永清行走在高山峡谷间,记录和守护国家公园内的“高原精灵”。他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该县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多样的野生动物让这里成为摄影师理想的拍摄地。
2012年,在身边朋友的影响下,鲍永清开始拍摄家乡的野生动物。为了完整记录雪豹生存状态,鲍永清曾在祁连山腹地一个海拔近4000米的峡谷山洞中独自呆了9天,和雪豹家族的距离不到200米。
鲍永清说,通过近距离拍摄观察,他才知道雄性雪豹交配完成后就会离开妻儿,雪豹宝宝都是由雪豹妈妈抚养;小雪豹两岁后,会独自生活,寻找自己的领地……镜头中的雪豹身后,是它们纯净、壮美、寂静的家园。
中国是雪豹栖息地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雪豹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是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安全的指示物种,以其顶级捕食者地位揭示生态链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
雪豹一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名录。近年来,青海等地对雪豹等濒危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实施全面、完整保护。昔日难觅踪影的雪豹,如今频繁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以及科研人员的监测画面中。
“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了以雪豹为引领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体系,目前青海省雪豹数量约为1200只。”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杜平贵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青海雪豹适宜栖息地约为47万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5%。
近年来,青海省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建设,为雪豹等野生动物提供了约20万平方公里的保护空间。雪豹种群的不断扩大,正是国家公园生态建设交出的亮眼答卷。
52岁的藏族牧民麻华旦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该地被纳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内。今年夏季,在前往夏季牧场的牧道上,他亲眼看到一只母豹带着4只幼崽的珍贵画面。
“平日,我们经常能在祁连山看到雪豹活动的踪迹,但同时看到5只雪豹让我非常兴奋。”麻华旦说。
不过,雪豹数量的增加也成为牧民“幸福的烦恼”。麻华旦家共有40多只羊、200头牦牛,冬季下雪后山上食物短缺,雪豹会“盯”上牧民家的牲畜。今年,他家一头牦牛成为雪豹“盘中餐”,但他没有对雪豹心生怨气:“雪豹挺规矩的,只要填饱肚子,不会乱杀无辜。雪豹是保护动物,既然它把这里当家了,我们也会尽力保护它们。”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老虎沟管护站站长那旭花说,该站共有78名生态管护员,架设了82台红外相机。“从踪迹难觅到数只同框,雪豹近来频频‘出镜’。”
近年来,青海加大数字科技在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创新,运用卫星跟踪、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视频监控、遥感、野外巡护App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技术革新助力雪豹研究与保护,逐步构建智慧保护体系。
气候多变、沼泽分布、险山峻岭、人迹罕至……在19.07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政府通过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岗位,吸引更多牧民参与到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中。如今,逾1.7万名放下牧鞭的牧民持证上岗,成为生态管护员。
更尕成林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生态保护站副站长,今年3月4日,他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生态管护员的紧急电话,称一只雪豹受伤濒临死亡。他和同事立即驱车前往,在索加乡派出所协助下,连夜冒雪将雪豹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途中大雪纷飞,他们于次日中午抵达。
“作为珍贵物种,雪豹面临诸多生存挑战,救助行动正是帮助它们挺过难关、维持种群数量的关键。”更尕成林说。
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毓说,2015年以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共救护雪豹10只,其中成功放归野外2只,人工繁育3只。
回头再看看自己的摄影之路,雪豹依然是鲍永清的最爱。“在国外展出相关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时,很多人对中国政府和民众建设、保护国家公园的努力赞不绝口。一图胜千言,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世界第三极的生物多样性。”鲍永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