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豆”变身致富“宝”

来源: 农视网 2025-10-22 17:20:57

三农快评

一对河北夫妻自驾去内蒙古看草原秋景,回来时捡了一后备箱的土豆、洋葱、大白菜,约有500斤。网友直呼“赚麻了,整个冬天的菜钱省了”。原来,这些被遗漏的蔬菜都是因为品相差、个头小,不够商品标准,农户自己捡拾又不合算。如今,“在内蒙古捡土豆”话题火爆全网,播放量突破一亿次。

在秋收后的庄稼地里捡漏,是以前农村常见的景象,叫“捡秋”,又叫“拾秋”,既能让捡的人获得一点收益,又能“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内蒙古作为全国土豆主产区之一,年产量约600万吨。大型机械秋收后,田间常会遗留大量小土豆或“漏网之豆”,如果无人捡拾,这些土豆来年只能化作肥料。内蒙古多地农户也习惯在机械化采收后开放农田,允许他人捡拾。对于许多城里人来说,不仅能免费捡到土豆,更重要的是享受劳动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在机械化收割主导的今天,亲手刨土豆,让游客增加了对自然的感知力。那些装满后备箱的土豆,最终可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菜肴;“蹲在田野刨土”的纯粹快乐,成为都市人对抗焦虑的精神补给。正如网友所言:“沾在衣裤上的尘土,是这个季节最特别的旅行印记。”

而“捡秋”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给乡村带来了人流。有农户算过一笔账:游客捡拾后往往还会购买其他土特产,或通过社交平台宣传当地农产品,让当地的农产品更加好卖。此外,部分地区尝试“捡土豆+旅游体验”的多元化经营思路,如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学校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到农户家里体验捡土豆,每人收费79元,费用直接给到农户,每个孩子还能带走5斤土豆。79元的体验费,其中既包含劳动体验价值,也包含教育价值,农户的收益也相当可观。锡林郭勒盟文旅部门借势推出挖土豆线路,配套烤土豆体验;太仆寺旗举办“捡秋薯乐汇活动”,包括田野寻宝、亲子趣味活动等;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学田会村正在酝酿融合采摘、研学、旅游为一体的项目。这实现了“农业资源合理化利用”,把田间地头的“漏网之豆”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内蒙古的“捡秋”,实现了资源利用、农民增收与游客体验的三重升级,也是文旅融合的新尝试。“捡秋”的老传统焕发新机,捡起的不仅是田间遗落的果实,更是人与土地的久违连接;它带来的不仅是游客的欢声笑语,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