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开放胸怀迎接中外文明交流热潮

来源: 新华网 2025-10-28 09:28:12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中国以开放胸怀迎接中外文明交流热潮

新华社记者黄扬、邓瑞璇、蒋文茜

在上海谢幕演出后,西班牙国家舞蹈团艺术总监穆里尔·罗梅罗立刻收拾行囊,前往北京参加另一个国际艺术节。她和她的团队在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用热情洋溢的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征服了观众。

“舞蹈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穆里尔·罗梅罗说,“希望通过它,让西班牙的艺术与中国观众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罗梅罗的紧凑行程,是今秋中国文化交流热络图景中的一个生动片段。

从黄浦江畔围绕中国学的世界对话,到杭州良渚对文明探源的讨论,再到广东佛山的国际民俗舞巡游……一系列由中外各方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古老而现代的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热土。

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世界共舞”的平台

广东佛山一条充满历史感的老街最近变成了“世界舞台”。1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与中国艺术团共同走上街头,演绎各自的民族特色歌舞。

这场名为“秋色巡游”的跨国文艺演出,是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

美国欢庆艺术舞蹈团献上源自美国西部日常民俗的特色舞蹈,观众欢呼掌声不断。团长劳里·贺家丽说:“看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艺术而结缘相知,有团员感动得流下眼泪。”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于1990年创办。此前举办的12届活动,已累计邀请68个国家的173个民间艺术团参加。

“艺术让所有人走到一起,让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本次艺术节开幕式现场,国际艺联执行总监凯特·卡罗琳·尼克松说,当下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力量。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各国文化艺术交流搭建平台。目前,中国已与30余个国家互办文化和旅游年(节),与超过150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上,参展嘉宾(左一)为参观者讲解艺术作品。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文艺交流的热潮覆盖中国各地:近期,近80个国家的美术作品在西安同台展出,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丝路风情”;在北京,五大洲60余国代表携手展现非遗之美;在敦煌,美国乐队演绎融入敦煌特色的民谣歌曲“快闪”……

乐者为同,同则相亲。“中国将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色彩。”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说。

互学互鉴的“朋友圈”

漫步景德镇街巷,明代古窑旁,现代咖啡馆香气氤氲;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上,灵活的机器狗和机器人成为吸睛的“明星”;曾经破碎的古瓷片,经由文物修复“活”了过来,又依托数字技术,成为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卡通形象“碎碎鸭”。

“这是非常好的陶瓷文化转化案例,我打算回去后把它运用起来。”日前来华参加“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活动的意大利蒙特卢波菲奥伦蒂诺市市长西蒙·隆迪说。

“文明的交流不仅限于语言与思想,更体现在经验与实践的互学互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说。

在“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参加圆桌对话。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近年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主张,得到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响应与支持。

作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的一部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旅游城市联盟相继成立。截至2023年11月,丝路六大联盟成员单位已有633家,其中国外成员单位407家。

更多“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正在涌现:印加文明的专题展览在深圳落幕不久,古蜀文明遗址文物就现身秘鲁库斯科的印加博物馆;“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展开交流互动……

“我们积极推进文明对话交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近日表示,覆盖全球的文明对话网络正日益完善。

文明对话的桥梁

“要理解现代中国,必须了解其思想源头。”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说。

李集雅和参会的500多名中外学者一道,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读懂中国。

回顾历史,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曾将儒家经典“四书”译介至欧洲,带动了早期的“中国热”。

如今,“中国热”不仅关注儒家经典,更将视角拓展至世界。这场以“中国学”为核心的大会,吸引了全球数百位专家学者。当他们讨论“中国学”,“开放”“互鉴”“包容”成为关键词。

德国汉学家施寒微指出:“当代中国深植于其博大精深的文明积淀,对今天全球面临的挑战仍具启示意义。”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参访活动在上海举行。嘉宾在上海豫园参观。新华社记者陈浩明摄

日前发布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北京大学文化学者陈少峰认为,中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也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就在今年,国际社会共同庆祝了由中国提议设立的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随后一个月,来自约140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发布《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承诺共同维护文明多样性。

陈少峰认为,中国正与世界各国携手,使文明交流从零散活动上升为系统性实践。“一如曾经的张骞策马、郑和远航,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搭建对话桥梁,持续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动力。”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