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0-28 16:11:08
作为辽沈地区的“米袋子”,辽宁省新民市坚决扛牢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金秋时节,新民市域内铺金叠翠,秋粮丰收的序曲已全面奏响。田野间农机轰鸣,场院里粮堆如山,玉米、水稻等主要秋粮作物进入集中收割期,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与灿烂的笑容,共同勾勒出一幅热闹的丰收图景。2025年,新民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23亿斤。
“这玉米地交给合作社,省心又高产,价格还好,老百姓都特别满意。”农户崔磊满脸喜悦地说。在红旗乡,金黄的玉米铺满场院,阳光洒在上面,耀眼夺目。今年,文东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出“从种到收再到售”的全链条机械化服务,整合专业农机资源,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省心种、轻松收、高价卖”。合作社负责人苏文东向记者介绍:“这是今年咱们收割的第一批苞米,质量和产量都非常好,亩产可达2300斤,能让老百姓拿到更多收益。”
为破解“丰收不增收”难题,合作社还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条,主动对接下游深加工厂家,取消中间流通环节,让玉米从田间直接供应厂家。“直接对接厂家,粮食卖价更高,农户收益更有保障。”苏文东说。
走进前当堡镇蒲河新村,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秸秆,田埂旁的虾沟内,农户们手持抄网穿梭忙碌,鲜活的蓝龙虾不时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与农户的笑声交织,“稻虾双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四处蔓延。
这是蒲河新村重点推广的虾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试验示范的成果,蓝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为天然饵料,既清理了田间杂物,又实现“天然喂养”,产出的龙虾个头饱满、外壳鲜亮。蓝龙虾的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的同时,让稻谷颗粒更饱满、口感更优,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性循环。“今年虾稻共生的水稻长得特别好,再有10天就能收割,预计亩产能达1300斤!”村党支部书记赵保玲信心满满,“明年我们计划扩大虾稻共生种植面积,让更多农户通过这一模式鼓起‘钱袋子’。”
兴隆镇邱家村的稻田内,阵阵稻香沁人心脾,农户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割稻、脱粒一气呵成,一派繁忙的秋收画卷徐徐展开。在机械化普及的当下,大片农田的秋收工作仿佛开启了“加速模式”,收割效率大幅提升。水稻种植户杨志海感慨地说:“今年我种了200亩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提升。机械收割不仅降低损失率,还加快了收割进度,一天大概能收七八十亩,脱粒后的稻谷还干净无杂质。”
近年来,新民市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育、平台搭建等举措,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与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携手开展技术攻关,中国农业大学首个辽宁教授工作站成功落户新民秋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顺风实业集团组建“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累计推动14项产学研融合成果落地转化。同时,通过成立人才服务协会及服务站汇聚专家、博士等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农民种植养殖水平,为农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下一步,新民市将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秋收后的粮食储藏、销售等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