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11-03 15:06:05
守护与传承,让乡愁有寄,让未来可期。
10月30日上午,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在陕西省延安文艺纪念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农民代表、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商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分享“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实践,并启动“乡村记忆工程”重点项目,为推动农耕文明赓续、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古老根脉,时代新声
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更凝结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古老智慧,至今仍在现代农业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报告》正式发布,系统呈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的整体情况。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介绍:“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启动以来,我国已分七批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31个省(区、市),其中25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
乡村生生不息的根脉,既在砖瓦之间,也在青山绿水与田园日常之中。“乡村文物保护与乡土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延续,更关乎民生发展。”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强调,“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老屋、街巷等‘建筑与空间’,也要重视山、水、田、园构成的‘环境与资源’,以及其承载的‘生活与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也为培育文明乡风提供了丰厚土壤。“用‘稻田文化节’‘斗茶大赛’等替代低俗娱乐,让传统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集体记忆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云南省腾冲市委宣传部部长景浩宇认为,这些活动不仅留住了乡愁,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社会风气,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文艺赋美,乡土生辉
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发布,文艺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涵养文明乡风、拓展乡村多元价值的核心力量。
“爱美的人都是善良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以这句“艺乡建”团队驻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时,村党支部书记葛爱珠说过的话为引,道出艺术乡建的核心——通过公共艺术凝聚人心、激活内生动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艺赋美是绕不开的事。”她动情地说,“村民的获得感、价值感、幸福感因此而变得具体。”
文艺赋美,要丰盈村民生活之“美”,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用一茬茬朴素真诚的庄稼叙述,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铺垫,再添加一条条温柔的河流衬托,我的家乡一下子就水灵了起来。”活动现场,农民诗人姚刚以诗歌诉说乡情,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挖掘非遗潜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光彩。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蜡梅插花传承人邓纪会通过技艺传承创新,让“一季花”变成“四季财”,将“赏花”升级为“玩花”经济。“这朵千年小黄花正闪闪发光,焕发新生。”她欣慰地分享,如今家乡的蜡梅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8万亩,每亩收益可达1.5万至3万元。
乡村记忆,华彩绽放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让其根脉永续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途径。据介绍,该工程将重点围绕4方面推进: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工作,留存农耕文化鲜活记忆;构建科学保护管理机制,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内涵;实施转化创新推广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明乡风培育;搭建跨界融合展示平台,促进农耕文化多维传播。
乡村的记忆与根脉,不仅蕴藏于广阔的天地之间,也浓缩于一家一户的言传身教之中。会场上,《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图书发布环节,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田家庄镇大塬村的家训“为学勤而精,持家勤且俭,与人和而善,为人立德而养心”,经童声琅琅诵读,温暖动人。这盏源自明代关学思想的“塬上明灯”,依旧照耀着当代村民的精神世界,成为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源泉。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乡村记忆工程暨乡村文明口述史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一场更为系统而深入的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实践正蓄势待发,让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根脉永续、华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