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粮安梦 院地携手谱新篇——安徽省农科院与“时代楷模”徐淙祥的科技兴农之路

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03 18:11:01

皖北平原太和县张槐村的田间地头,72岁的“时代楷模”徐淙祥熟练操控着无人机巡查苗情,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气温气压等关键数据,这片高密度玉米种植试验田正是双方二十余年院地深度合作的生动缩影。从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小麦亩产不足150公斤,到如今高产田块突破820公斤;从凭经验耕作的“老把式”,到引领智慧农业的示范标杆,这场跨越二十余载的科研与实践联姻,书写了科技赋能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良种攻关: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破解种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是双方合作的起点。1972年返乡务农的徐淙祥,亲眼见证了乡亲们因农作物低产而发愁的窘境,立志靠科技破解增产难题,这与安徽省农科院“科技兴农”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2000年,双方正式开启良种联合攻关,徐淙祥的责任田成为农科院的“田间实验室”。双方联合累计开展单项试验超过一百项次,在他的千亩种植基地里,每年都有超过50个新品种进行试验。无论是哪一种小麦、大豆、玉米,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和名字,它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面孔的个体。经他选育、筛选出的良种,连年优质高产。普通小麦一穗平均结出30多粒,而他的一穗最高能结出60多粒。而且,籽粒饱满,千粒重达到45克以上。以徐淙祥千亩种植基地为平台,皖垦麦22、安农0711等新品种新技术在太和县累计推广超过300万亩,并辐射到整个皖北地区,相关成果两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徐淙祥常说:“好种子得靠专家育、农民试,咱们院地合作就是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技术集成:让“良法”落地见效

“良种是基础,良法是关键。”在攻克种源难题的同时,双方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孵化器”,让先进技术真正落地见效。2010年,“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正式成立,创新建立“专家+基地+农户”服务模式——以小麦专家乔玉强研究员、玉米专家王世济研究员等一批农科院专家团队定期驻点指导,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农民记不住技术要点的问题,专家团队会同徐淙祥一起将复杂技术编成“两米宽,打畦田,浇灌喷药最方便”“弱苗早灌旺苗晚,结合追肥利根盘”等朗朗上口的谚语。截至目前,专家大院累计开展技术培训近千场,覆盖农民超10万人次,让科学种田理念深入人心。太和县双浮镇种粮大户秦国启就是受益者之一,加入合作体系后,他的小麦亩产从400多公斤提升至600公斤以上,接近高产示范田水平。

绿色转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双方联合攻关出20余项绿色种植技术,通过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等手段,使示范田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生产的小麦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收购价较普通小麦高出5%。科技赋能更让传统耕作方式迎来“蝶变”,在农科院支持下,徐淙祥牵头的合作社全面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引入无人机植保、土壤墒情智能监测等设备后,每亩种植成本从1500元降至600元左右,劳动效率提升5倍。如今在示范田,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孢子捕捉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轻触手机即可掌握田间动态,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已被“指尖种田”的智慧图景取代。

平台共建:激活振兴动能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肯定其科学种粮的做法,更让这场院地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前,安徽省农科院与太和县共建的皖北研究院已为合作筑牢坚实平台,作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该研究院不仅整合了省农科院科研资源,更搭建了“实验室—中试基地—生产田”的全链条转化通道,为良种繁育、技术集成提供了关键支撑。以此为契机,双方进一步共建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模式试验,打造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该基地同时作为高校研究生实践基地,已培养200余名懂技术、接地气的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也返乡加入团队,成为“新农人”代表,让科技兴农的薪火得以传承。

为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农户,2022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推行“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的托管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底,该模式已覆盖全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更让效益倍增,在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合作社注册“淙祥牌”商标,打通“产、加、销”全链条,培育的良种和优质小麦收购价持续高于市场价,实现从“卖原粮”到“卖品牌”的升级。2025年,徐淙祥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并获“时代楷模”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彰显了院地合作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二十余载风雨同舟,安徽省农科院与徐淙祥的合作,成功构建起“科研出成果、农民创效益、产业增动能”的良性循环。从种源创新到技术推广,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升级,这套“科技+农户”的院地合作模式,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如今,72岁的徐淙祥依然坚持每天下田,他和农科院专家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作者:李冰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丹丹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