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11-04 12:06:04
约8000年前,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的的喀喀湖。如今,马铃薯已在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每天为超过10亿人口提供食物,成为全球粮食安全、民生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历时数千年,当下薯产业焕发着怎样的新生机?10月27—29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薯博会”)给出了答案。
本届薯博会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以“科技兴薯·智领未来”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国内外薯业全产业链相关产品、技术和设备,举办了十余场特色主题活动,吸引了26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参展参观、展示洽谈,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马铃薯中心等10多个国际组织和商协会代表参展参会。
薯类产品云集经典创新兼具
薯博会上,新鲜马铃薯、红薯干、薯片、土豆宽粉等经典产品热度不减,土豆米、红薯酒、红薯醋等创新产品更是成为全场焦点
作为本届薯博会主宾国的秘鲁,在别具异国风情的主宾国馆展示着本国特色薯类产品与合作成果,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品尝、了解。秘鲁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贡萨洛·塔拉维拉表示,秘鲁拥有3000余种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全球居领先地位,秘鲁愿与世界分享薯业发展经验,携手世界共同创新发展,让薯产业更好助力世界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同样以“薯”闻名。甘肃陇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芳玲已经连续7年参展薯博会了,她一边为观众煮粉,一边介绍产品,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定西是中国马铃薯最佳适种区和中国优质土豆主产地之一,生产的淀粉黏度和白度都很高。用这种淀粉制成的定西宽粉口感细腻又筋道。”赵芳玲说,“这届薯博会太热闹了,才第二天,带来的产品就销售一空,还有不少外国客户找我订购定西宽粉,想要批量发往他们的国家呢。”
新鲜马铃薯水分大、储存难,如何减少储存与运输中的损耗?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牵头下,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历经五年多时间,把新鲜马铃薯变成了土豆米。“我们先将土豆进行物理除水,除掉的水分做成土豆汁饮品,剩下部分与玉米、荞麦等经物理大分子重组技术制成土豆米。”深圳大学研究助理张权峰介绍,“土豆米低糖、高纤、营养丰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关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土豆米价格与普通大米持平,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营养主食。”
“这是红薯酒和红薯醋,要不要来尝一杯?”河北金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大批外国观众投以惊讶的目光,在品尝过后又纷纷点赞。“我们的红薯醋是纯手工酿造、自然发酵而成的,富含氨基酸、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红薯酒则由优质本地鲜红薯经二十多道工序酿造而成,清亮醇香,驱寒效果好。”公司负责人赵立江说,“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市场探索,势头很好,薯博会上专业观众的反馈也给了我们信心。”
推广新兴技术服务全产业链
薯博会是一场薯业全产业链盛会,不仅展示各种薯类食品,也涵盖从育种、除虫、施肥,到加工、运输环节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内蒙古华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超级微型薯”参展。据技术副总张代新介绍,公司采用超净脱毒薯替代传统组培苗,引进荷兰的前端技术和印度尼西亚的后端技术,1粒超净脱毒薯可繁育20粒以上的超级微型薯,效率是传统技术的近20倍,大薯比例也取得了突破。“我们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大型企业都有着密切合作,希望借助本次薯博会与对超级微型薯感兴趣的客商进行交流,期待达成一定合作。”张代新说。
记者来到安丘市供销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台时,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用英文和手机翻译软件为尼泊尔客商介绍本次的核心展品——氯化苦和双刀电喷式施药机。“我们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专业化、社会化的土壤熏蒸修复服务体系。使用氯化苦熏蒸后无残留和污染,能够减肥减药增产。这台双刀电喷式施药机能够自动给药,满足各种地块土壤熏蒸处理,杀灭土壤里的各种病原菌,达到防控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土传病害的效果。”公司宣传部运营总监李海霞介绍。
加拿大蓝域播种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总裁克雷格·麦克洛斯基是首次来到中国,他带来了精准定位技术设备。“我们的精准定位设备能够在马铃薯播种时将肥料施用在种薯旁6英寸的带状区域内,使根系能够立即吸收养分,让农民的种植更加高效,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提升马铃薯产量。”克雷格·麦克洛斯基表示,希望通过薯博会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将这项技术设备引入中国市场。 荷兰农业协会带来了5家荷兰企业参展,覆盖薯制品深加工技术、自动包装装箱技术、干燥技术、马铃薯收获技术等全产业链。推介活动中,荷兰汤马斯机械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罗伯特·夸克详细介绍了速冻薯条、马铃薯雪花全粉生产线和24小时的售后服务机制。“自1999年第一条生产线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几乎每年都能上线一条新的项目线。中国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希望能够保持优势,不断完善设备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说。
剖析行业挑战呼唤全球合作
当下,全球农食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会上,各国代表就当下薯业发展痛点、最新研究成果、未来合作方向等展开了深入研讨。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陶怀颖指出,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形势下,薯业发展既迎来战略地位上升的机遇,也面临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要在科技创新与协作、产业协同发展、贸易促进赋能、人才交流互鉴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薯博会要适应新形势加快转型升级,着眼“薯+特”,推动薯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增收。
“我来中国已有40年了,40年来,中国在薯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撼。我们与中国合作,在四川成都用‘雾培法’种植马铃薯,并不断改进;实施顶端插条这种高性价比的马铃薯繁育方法,并将其推广到非洲和南亚地区;二倍体育种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与云南合作,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世界马铃薯大会主席彼得·范德·桑格说,“如今世界多地仍存在马铃薯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要巩固农民和相关机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产量和效率。”
FAO驻华代表卡洛斯表示,FAO长期致力于推动全球薯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合作项目、科研网络、农民田间学校、“一国一品”倡议等来帮助各国完善种植体系,提升病虫害防控、采后处理及市场准入等能力。未来,FAO将与各国各部门共同努力,支持薯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营养水平,赋能妇女和青年。
“非洲是薯类种植的核心区域之一,我们拥有许多薯类品种,在育种方面进行了诸多改进,也通过举办会议等形式促进世界范围内薯业的交流合作。”国际马铃薯中心非洲区域主任乔伊斯·卡布拉·穆夸说,“我们迫切需要与中国深化合作,不仅在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产品加工增值、采后减损等领域学习中国的经验、技术和设备,更希望更多非洲年轻人能够到中国实地学习,将所学技能带回非洲,保障非洲粮食安全。”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荷兰马铃薯产业蒸蒸日上,尤其是在遗传育种方面,我们向世界各国出口了大量种薯。”荷兰农业协会董事安英娜说,“这次薯博会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薯产品开发方面的巨大创意,这是我们应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