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11-04 12:06:0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专列一条部署“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实践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村字号”文体活动遍地开花,一个个风貌各异、活力满满的村庄闪耀希望的田野。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展望未来,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仍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机会与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成色,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十五五”时期,必须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补短板、提质效,为全面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要创造优质宜居的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什么样的生活空间才称得上“优质”?一方面,要有鸟语花香的诗意栖居。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守护好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另一方面,要有一应俱全的设施服务。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推动水、电、路、气、网以及现代物流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要打造富有活力的生产空间,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是农民安居的家园,也是产业发展的热土。只有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乡村才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要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农民能干的尽量让农民干,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民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要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空间,涵养乡村文明新风。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集合,更是情感相依、文化相承的精神家园。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有效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要铸精神文明之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更多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我们要建设的和美乡村,既有自然生态之美,也有人文精神之魂;既有产业兴旺之实,也有文化繁荣之丰;既有现代设施之便,也有乡风民俗之淳……这是一项目标多元、内涵丰富的长期任务,也是一项覆盖面广、系统性强的复杂工程。回望20多年前,浙江“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由点及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样板、积累了宝贵经验。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回应农民诉求,在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实干中,把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化为现实。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昂扬的干劲,一笔一画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让繁荣的乡村与繁华的城市交相辉映,共同奏响强国建设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