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04 21:11:04
深秋的皖西大地,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漫步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东石笋村,层层茶山在秋阳下泛着金辉;张店镇太平桥村的山谷营地里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裕安区固镇镇的皖西白鹅基地,成群白鹅在碧波间嬉戏;登上位于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的西茶谷,悠悠茶香沁人心脾……这些曾经深藏大别山腹地的村落,如今正以“和”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和谐共生:“村子变美了,心里舒坦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走进东石笋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洁净的柏油路蜿蜒入户,村民在健身广场上闲话家常,俨然一派现代桃源景象。
徐志虎,是东石笋村一位地道的茶农。
见我们走近,笑着分享着村里的变化:“以前哪敢想,这山沟沟里能跑上公交车!过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路通了、厕改了、污水治了,家里还用上了水冲厕所,方便又干净。”
据村支书汪昌华介绍,近年来村里以“茗谷望石,笋育芳华”为主题,从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到村庄清洁,实施了22个项目,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脱胎换骨。
“你看现在村子变美了,心里舒坦了,日子也过得敞亮了!”徐大爷的笑容,和他茶园里的绿意一样,充满了生机。
同样的和谐画卷,也在裕安区狮子岗乡六二村跃然眼前。
新修的柏油路通到组、水泥路连到户,今年9月,公交车开进了村口。主干道旁,新装的路灯照亮了夜晚,公共停车场的充电桩为新能源车备好了“能量包”,家家户户的“五小园”与村里的景观相映成趣,把整个村庄装点得如诗如画。
“我们不光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村支书王传发介绍,村里推行干部包保制,每名干部联系10户乡亲,手把手带着大家搞卫生、养习惯,让和美乡村建设从“干部的事”变成了“大家的事”。
在金寨县,这种舒畅的气象,则凝结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该县建立起“网格化管理、村民积极参与”的人居环境协同管理体系,让村庄环境由“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人居环境的焕然一新,是乡亲们最真切的感受,也是他们最踏实的幸福。
和乐共富:“乡亲们甩开膀子,干劲越来越足”
“以前咱这山沟沟,天一黑就没人影。现在游客一拨接一拨,忙得脚不沾地!”民宿老板吴永常一边端上热茶,一边乐呵呵地说。
太平桥村,曾经是个沉寂的小山村。如今,旅游业成了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我们守着3个4A景区,又引进了虚谷温泉、聆心谷这些好项目,把游客留了下来。”村支书刘玲自豪地分享,“过去年轻人争着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大家一个个都甩开膀子,干劲儿十足!”
产业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村里不仅有热闹的民宿街,还有茶叶、葡萄、脆桃和羊肚菌等特色产业。依托电商直播基地,这些“山里货”也飞向了全国各地,线上线下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太平桥村吃上了“旅游饭”,几十公里外的裕安区固镇镇,则把一只白鹅做成了大产业。
皖西成群白鹅嬉戏。
“我们一年养了八九百只鹅,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正在给白鹅投喂饲料的养殖户聂国保满脸笑容。
江卫军是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创新了“211”帮扶模式,就是一对脱贫户夫妇养100只鹅,当年就能挣1万元。靠着这个法子,公司先后带动了3255户农户,走上了养鹅致富的康庄大道。
走进位于固镇镇的六安市奥安康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忙碌着。一筐筐洁白的鹅毛经过分拣、定型等工序,很快变成了一只只标准的羽毛球。
在样品展示厅里,总经理唐仰彬如数家珍:“我们的原材料不仅有本地的皖西大白鹅羽毛,还有从国外进口的火鸡毛、鸵鸟毛等。产品线也很丰富,除了羽毛球运动装备,还有很多精美的羽毛工艺品,像这款羽毛灯笼在海外市场特别受欢迎。”
精美的羽毛工艺品。
在大别山的层峦叠嶂中,金寨黄大茶曾一度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夏秋茶。
“过去,夏秋茶不值钱,很多都荒在枝头。”金寨县大别山香源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巩春照眼中闪着光,语气里满是自豪,“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金寨黄大茶香飘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如今,这份底气十足。年产4500吨的茶叶从这里出发,香飘海内外,该企业还入选了2025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和睦共治:“邻里像一家,有事大家帮”
“以前村里闲下来,不是凑一起打牌,就是东家长西家短。现在你瞧,大家都在比谁家院子美、谁家孩子孝!”东石笋村的林善菊,正带着小孙子在村里的“连心廊”里散步,脸上满是笑意。
林大妈口中的“比”,源于村里风气的悄然改变。过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像无形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
如何才能让新风正气吹进家家户户?村里决定用文化“化”人,用榜样“带”人。
现在让大伙儿在乎的,是每年“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的评选。谁家上了红榜,走路都带风。
“邻里像一家,有事大家帮”的和睦景象,也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同心协力上。
走进“红霞酒家”民宿,店主朱章宏开心地说:“刚开始我是做农家乐,后来房子老了,村里环境也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多,就想着转成民宿。但怎么改,我心里没底。”
“我们充分尊重大家的意愿,有事都是大家商量着来。”毛坦厂镇书记金娅说道,“老朱提出想法后,镇上村上就邀请专业人士和他一起把关。就像咱们看到的这个落地窗,也是为了迎合当前年轻人的想法作出的调整。”
在金寨,基层治理不再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忙乱,而是一张“网”住民情、理顺人心的和谐图景。
县乡有综治中心,村里有“红色评议站”,邻里之间,更有2158名懂法明理的“法律明白人”。
村里的“积分超市”更是热闹,打扫院子、帮衬邻里,都能攒下积分,换回一袋盐、一瓶醋。
“行动换积分,积分改习惯”,这不再是冷冰冰的制度,而是乡亲们口口相传的“生活经”。
治理模式的转变,让广大村民从“袖手观”到“拍手赞”、从“站着看”到“动手干”。
和鸣共融:“融合发展路,越走越宽广”
“茶文旅+教育”“产业+电商”“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六安市在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中,以创新思维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乡村发展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赋能”转变。
过去,村里守着好茶山,却只会“卖茶叶”,路子窄。
“咱这茶山风景这么好,为啥只能卖茶叶?”“听说城里娃都爱搞研学,咱这茶园不就是最好的课堂?”
在东石笋村村两委会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最终决定依托当地“红绿古特”资源,走上了“茶文旅+教育”的融合发展道路,打造“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全产业链模式。
“过去游客来了就是拍拍照,现在我们把茶叶博士科研工作站、农耕体验馆和研学课程串起来,让大家能够有更好的体验。”汪昌华书记指着新建的茶叶基地驿站说道。这座集加工、品鉴、展销、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体,正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
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的蜕变更令人惊叹,这里打造的西茶谷面冲茶叶主题公园,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品茶赏景,更带动了茶叶销售和民宿餐饮的蓬勃发展。
村民躬身茶园中辛勤采茶。
“您瞧就这个码头,现在可是咱茶农的‘聚宝盆’。以前茶叶就是论斤卖,现在可不一样,游客来了能看茶山、学炒茶、品新茶,临走还得捎上几盒伴手礼,周边的民宿还搞起了抖音直播。”金寨县农业农村局王国春带着记者走在西茶谷观光码头上。
如今,15万人次的年游客量,让这个昔日的偏僻山村成了网红打卡地。
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融合发展一定是解题密钥。当茶山变课堂、码头变直播间时,沉睡的乡村资源就真正活起来了。“单一产业难长久,融合发展路更宽!”
如今,六安市的乡村不再是旧日模样,而是产业有支撑、环境有颜值、治理有效能、文化有底蕴的和美新家园。在这里,每一个“和”字都跳动着生机,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希望。
这首以“和”为主旋律的乡村振兴交响曲,正奏响在皖西的青山绿水之间,余音绕梁,生生不息。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宏 杨丹丹 刘昊 李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