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05 05:33:03
通讯员 汪月琴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陕北高原秋意浓,千顷沃野硕果丰。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西左界村的智能大棚里,“葡萄哥”左建平操控着水肥一体化设备,看着藤蔓上饱满的果实笑意盈盈;高家洼村的苹果园里,“苹果书记”张建仁正和农户们忙着采摘,标准化种植的山地苹果果香四溢;郑家川村的窑洞民宿炊烟袅袅,党支部书记郑志雄接待着八方游客,昔日的黄土坡变成了“金窝窝”……这一幅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图景,正是榆阳区“头雁”培育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
10月25日,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总结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325名“头雁”学员历经三年淬炼,已成为扎根乡村的致富领路人,带动4000余名农户增收致富,让“‘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振兴图景在榆阳大地徐徐展开。
校地携手
创新培育“321+N”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头雁”为要。2022年4月,在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头雁”培育项目之初,榆阳区便前瞻性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手,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计划,确立三年培育300名“头雁”的战略合作目标,以人才振兴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乡村振兴需要既懂技术、善经营,又有情怀、能担当的带头人。我们立足榆阳农业‘4+2+X’产业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构建了‘321+N’培育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马闯介绍,该模式以“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为核心,通过“三段式”培育(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让学员带着问题学、盯着需求练。
为确保培育内容“接地气、能管用、可落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了由农学、畜牧、园艺、经管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项团队,深入榆阳田间地头、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多轮调研,全面摸清玉米、马铃薯、肉牛羊等主导产业发展瓶颈,量身定制了“理论授课+田间实训+案例研讨+外出考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50余名知名专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登台授课,既解读乡村振兴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又传授高产栽培、健康养殖、电商运营等实用技术。
“培训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技术,更打开了思路。”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申雅君作为首批“头雁”学员,至今仍对课堂上的内容记忆犹新。除了理论学习,学员们还走进杨凌现代农业园区、山东寿光等地观摩学习,在“专家问诊+现场教学+学员交流”的互动平台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校地双方还在榆阳区建立了5个专家工作站,组织百余人次专家教授赴19个乡镇全覆盖精准指导,受访“头雁”及农户达千余人。“从教材制定到授课,再到返岗实践指导,我们全程跟进,就是要让‘头雁’不仅学得会,更能用得上。”国家级教学名师、榆阳“头雁”专家工作站导师邹志荣说。三年来,这一创新培育模式得到有关部门高度认可,在全国多省(区)推广应用,成为全国“头雁”培育的靓丽名片。
“头雁”振翅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以前种苹果凭经验,产量低、卖不上价;参加‘头雁’培训后,才明白‘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甜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建仁,这位十里八乡有名的“苹果书记”,正是通过培训实现了产业升级。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峰旺、赵政阳等教授的指导下,他建立6亩秦脆苹果试验基地,标准化种植技术让苹果亩产提高20%,价格翻了番。如今,他的农场带动高家洼村二组120多户农户参与,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预计盛果期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在粮食种植领域,耀国家庭农场负责人思耀国的成绩单同样亮眼。作为受聘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产业导师,他推行“五统一”订单农业模式,与3万多农户建立合作关系,让农户每亩增收300—500元。农场购置的40余台(套)农业机械,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年均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2万多亩,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特色种植到乡村旅游,“头雁”们各显神通。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带着“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增收”的初心参加培训,在“庭院、伙场经济”政策支持下,打造46个窑洞民宿院落,让村庄获评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仅窑洞民宿增收就达20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种养殖业发展。”郑志雄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在设施农业领域,左建平的合作社大棚里科技范儿十足:智能“小喇叭”播报温湿度、模拟通风器自动调节空气流通、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以前露天种芝麻香瓜,亩产顶多2000斤;现在大棚种植,亩产翻番,甜度还提高 3 个点。”如今,西左界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香瓜旺季每亩收入达4万元。更具远见的是,左建平还投资建设冷链仓储,引进深加工设备,谋划“大棚研学”,让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联农带农
致富路上一个不少
“‘头雁’不是单打独斗的‘孤雁’,而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这是申雅君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头雁”学员,她带领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探索,构建起“直接赋能+间接联动”的农户带动体系,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南瓜产业发展中,申雅君团队完成了从“经验摸索”到“专业化迭代”的跨越。产业3.0阶段,他们将模式从“企业主导种植”升级为“农户深度参与”,在芹河片区推广“农户种植+企业订单收购”模式,让农户搭上产业发展“快车”。在上盐湾镇,他们创新推出“农户入股分红”项目,让农户从“参与者”变为“产业合伙人”,深度分享发展红利。
这样的联农带农故事,在榆阳随处可见。三年来,325名“头雁”学员覆盖榆阳区12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雁”全覆盖。他们带着培训所学,在田间地头深耕细作。经测算,325名“头雁”已带动43225名农户,累计增收58825万元,平均每户农户增收1.36万元。
雁阵齐飞
乡村振兴再启新程
“三年培育,成效显著。261名‘头雁’已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助推2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壮大,这充分证明我们的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榆阳区委书记杨政表示,“头雁”培育不仅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力量,更引领了人才培育新模式,打造了校地合作新典范。
如今,榆阳区的“头雁”培育成果不断显现:培训经验在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刊发,被青海、甘肃、贵州等地借鉴学习;在“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下,榆阳形成了粮食、苹果、肉牛、设施农业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乡村振兴底气更足、动能更强。
总结会上,10名榆阳“头雁”受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产业导师,接过了传承经验、培育新雁的接力棒。“作为‘头雁’,既要把自己的产业做精做优,更要牢记‘前雁带后雁、雁群共高飞’的初心。”申雅君的发言道出了所有“头雁”的心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海说,面向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榆阳落地生根,助力榆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我们要肩负职责使命,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杨政对广大“头雁”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勤学善思、锐意进取,脚踏实地、示范引领,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赋智、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