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年11月01日05版 2025-11-05 09:52:15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形成服务资源、内容、标准、机制、政策相衔接的一体化体系,持续提升服务供给的均衡性、高效性、优质性,不仅是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区域城乡群体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更是检验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的重要标志。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自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不断丰富,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特别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基本解决了服务种类缺项、标准偏低、覆盖不全等问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开始迈向新阶段,重点从服务的制度覆盖、人群覆盖等均等化任务,转向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等举措打破行政、地域、户籍间障碍壁垒,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协同、人群共享、领域融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实现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享更优的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应对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口自然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流动加快带来区域间人口分布的深刻调整,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教育资源城市紧缺而乡村相对富余、托育与养老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乡村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率偏低、成本偏高等结构性矛盾,依赖分割供给、静态配置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通过加强人口形势研判,统筹配置设施和资源,加快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协同集成,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人口密集地、流入地集聚,推动公共服务低成本、高效率供给,提升均衡可及水平和持续保障能力,更好适应人口发展格局的新变化。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可靠的社会保障、优质的教育和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兜住民生底线、增强发展能力、增进民生福祉。通过提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织密民生安全网,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无忧。提高教育培训和健康医疗水平,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日益丰富、质量持续提升、城乡区域差距加快缩小,将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推动区域、城乡、群体间的“三大差距”不断缩小,为共同富裕稳步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全国范围内所有行政村已基本实现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公路全覆盖,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基本建立,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但是,对照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建设标准仍然偏低,公共服务质量和便利度等亟待提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可极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加快提升广大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受制于发展水平、现实基础、要素配置、财力条件等多重因素,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平衡、不均衡问题。特别是面对人口形势变化、居民需求提升等新形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优质、可持续供给的压力和难度在加大。对此,需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居民需求提升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在均等化基础上向以体系化、标准化、集成化、便捷化为特征的一体化新阶段迭代跃升,才能更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普惠、可及,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
一是加快提升体系化。健全协同、均衡、高效的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环节。加强人口形势、城镇化进程和生产力布局变动趋势等分析研判,编制与人口、产业、地域等相匹配的专项规划,引导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功能布局优化,健全符合一体化要求的新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制度一体、梯次布局、共建共享,增强省会和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能级,跨县域规划建设服务设施,优化形成“省会-中心城市-县域”分工合理、衔接有序的三层服务体系。坚持以县域为基础单元,按照服务半径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要求,健全县乡村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城乡联动、可及可感的基层服务网络。
二是加快提升标准化。制定人群一体、公平普惠、衔接配套的服务标准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依据。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深入破除影响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障碍,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筹、标准体系迭代,积极推进县域、市域和省域同标。持续推进城乡制度衔接、标准统一,深化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等片区统筹运营、同质同网,加快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标准差距和质量差距。重视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权益,推行居住证“互认转换、一证联通”集成改革,逐步拓展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标准,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部由常住地供给。

三是加快提升集成化。实行多跨协同、融合共享的服务方式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聚焦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打破条线分割和地区界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跨领域、跨部门统筹,推动公共服务在内容、设施、数字和人员上的全面集成。加强医共体、教共体等公共服务共同体建设,着力破解制度壁垒,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按照可拓展、可转换、能兼容的原则,加强托幼、养老、医养、康养、文体等阵地融合,建设“一站式”民生服务综合体。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集成,推进社区、医养、康养、文教等服务融合。加快重点领域服务资源布局调整和功能整合,促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一体规划建设、部分乡村医院与养老机构整合运行、撤并后的乡村中小学盘活利用,形成集约高效、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四是加快提升便捷化。高效便捷、可及可感的服务体验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统筹基层公共服务网点和服务资源,建设“家门口”的青少年宫、托育中心、零工市场等服务站点,织密基本公共服务“15分钟服务圈”,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近享受便利服务。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嵌入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推进公共服务信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和供给数字化,推动服务供给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均质化供给向个性化定制转变。开发建设公共服务应用综合平台和智慧教育、数字健康、网上书屋、智慧社区等应用,让服务可及性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服务触达零障碍、服务响应零时差、服务供给差异化。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升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力,让更多群众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作者
杨圆华
■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钱晓虎
■ 浙江农林大学党办、校办副主任
曾起艳
■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图源|新华社
法官直播卖螃蟹:一次怎样的司法帮扶?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新旧共生”唤醒沉睡古村
共享中国大市场 共创发展新机遇——写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农机+农技”助力秋收秋种 特色种养殖变身增收致富“金钥匙”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非遗“杂多红陶”的前世今生
岛内舆论关注大陆系列举措 国台办:台湾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
岛内舆论关注大陆系列举措 国台办:台湾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宣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宣讲
张庆伟会见泰国跨党派议员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