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05 16:11:03
沪郊都市乡村,农户宅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正悄然完成蜕变:闲置院落变身错落小花园,荒芜空地化作绿色果园……一系列微小却鲜活的改变,不仅让乡村“颜值”飙升,更以经济、生态、美学的多重价值激活,和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同频共振格局。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建成乡村美丽庭院52万户,覆盖比例超60%。2024年度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村民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8%的村民对美丽庭院建设效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的高效引领和支撑。“十四五”以来,上海将美丽庭院(小三园)建设接连纳入上海市委两轮民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程)的重点任务清单,同时也连续两年列入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配套出台《上海市美丽庭院(小三园)建设工作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市美丽庭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建设标准、责任主体与考核要求。上海各区则结合实际,坚持制度先行、规划引领,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在政策引领的根基上,上海“美丽庭院”建设跳出了环境整治的单一维度,各个涉农区针对性施策,让方寸庭院成为释放经济活力的“聚宝盆”。比如,奉贤区柘林镇华亭村推出“柘香华亭 庭院经济三部曲”发展模式,组织村民将家门口的“小三园”变成可食、可赏、可售的景观蔬果种植园,并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引进新蔬果种源与种植技术,探索科技赋能庭院经济的新路径;嘉定区华亭镇塔桥村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运营“耕读共享菜园”,提供自种、半托管、全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将荒地变为集种植、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田园空间,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元统一。
“美丽庭院”建设的目的是持续呈现经济、生态、美学价值,那么,长效存续的关键在哪里?答案就在生态守护与文明培育的同步推进中。为了让这份美景常新、给村民生活注入更多幸福感,上海各区着力构建常态化长效机制。闵行区对持续巩固创建成效的“美丽庭院区级示范户”给予资金奖励,形成“创建-维护-激励”良性循环;松江区充分利用农村人居环境“保基础+促提升”资金以及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乡村面貌常新;浦东新区在2023—2024年已累计完成近4.1万户的基础上,2025年新增15个镇、30个村实施全覆盖“小三园”巩固提升建设。环境的持续美化,也同步滋养着乡风文明。以金山区为例,通过将美丽庭院纳入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维护便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潜移默化培育了主动维护环境、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
此外,为了让每一处庭院成为独特的“乡村美学符号”,上海各涉农区在规划设计时,坚持因村施策、因户制宜,既明确建设标准,又避免了“千村一面”。金山区推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三因”原则,张堰镇秦山村、桑园村通过错时上门、埭头会议征集意见,形成“一户一图”设计方案。崇明区坚持“民声”导向,中兴镇富圩村引导村民“站C位”共商项目,陈家镇晨光村以“建设者即受益者”的模式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通过各区立足本土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实践,美丽庭院真正以“微改造”实现了“大美学”,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从经济赋能到生态提质再到美学浸润,上海“美丽庭院”建设正以方寸之变撬动全局之兴。而当“小庭院”串联起产业、生态、文化的振兴脉络,这场始于“方寸”的变革,不仅擦亮了乡村的“面子”,更厚植了振兴的“里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写下温暖注脚。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立刚 陈楠
法官直播卖螃蟹:一次怎样的司法帮扶?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新旧共生”唤醒沉睡古村
共享中国大市场 共创发展新机遇——写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农机+农技”助力秋收秋种 特色种养殖变身增收致富“金钥匙”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非遗“杂多红陶”的前世今生
岛内舆论关注大陆系列举措 国台办:台湾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
岛内舆论关注大陆系列举措 国台办:台湾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宣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宣讲
张庆伟会见泰国跨党派议员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