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11-06 15:06:39
深秋时节,晨雾抚过中原。
“商丘试一望,隐隐带秋天。地与辰星在,城将大路迁。”唐代诗人高适起笔勾勒商丘秋意弥漫,接着借星辰地理怀想“商祖”阏伯,追溯商丘之源。
专家认为,4000多年前,阏伯观星授时的高丘,就是一座原始的天文台。而商丘得名的原因之一,正是源于此丘。
商丘,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早在3800年前,华商始祖王亥就在这里服牛驯马、以物易物,点燃了中国商业文明的第一缕火种。
“商丘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枢纽功能,让河南的‘东大门’开得越来越敞亮。”商丘师范学院教授李可亭说,从2006年商丘举办第一届华商文化节时就能看出这种趋势。
交流互鉴
“齐聚殷商源,融入大市场。”农历九月初九,第十届华商文化节在紧邻阏伯台的商丘华商文化广场开幕。
开幕式前后,商丘“十四五”发展成果展、王庄遗址发掘成果展、商丘文创展、商文化主题的文艺演出等陆续登场亮相,同期还举办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睢县鞋业博览会。
这场全球华商的文化交流活动,延续了对商业文明根脉的追溯,也紧扣时代脉搏,为华商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文明则因交流而多彩。
事实上,这种交流绵亘已久,一些出土陶器里就携带着古老的商贸基因。2023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位于商丘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的王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在一支联合考古队负责下正式启动。
随着土层被一层层拨开,已深藏约5000年的一件件玉器、陶器、骨器等的面貌逐渐清晰。王庄遗址最终入列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王庄遗址发掘成果展览馆,专家表示,王庄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多个文化遗存,见证了中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和南北文化在豫东地区的交流,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融合性。
走出厚重的历史,来到火热的当下。
一款奶茶新品的海报、多款胶印动漫卡片、一组全英文的产品说明……在永城盛大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上,来自国内外密集的商业宣传信息汇聚于此,经印制后又送达各地。
聚散之间,交流互鉴。
“名片、标签、包装、画册……公司业务几乎覆盖所有种类的纸质印刷品,其中快消类包装增长较快。”该公司行政负责人夏永春说。
永城,以化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先进金属材料为主导产业。凭借在国内商业印刷领域的影响力,该公司逐渐成为永城的新名片。
行走商丘大地,原本的传统农区持续上演“无中生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产业发展故事,优势名片渐成“金字招牌”。
在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看来,在河南,商丘不仅枢纽地位越发凸显,各县的特色产业集群也蓬勃发展。
这种蝶变,有迹可循,可观可感。
过去的十多年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叠加返乡创业火热趋势,一大批制造企业在商丘多地落地开花,这条加速聚集的轻工产业带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睢县,“中原鞋都”正向“中国鞋都”阔步前进。
中乔(河南)体育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内,机械臂高速运转。
“这是深慧视公司研发的智能生产线,一个小时可以生产120双鞋,仅需10余名工人协助,相比传统生产线,可节省50%的人工、降低20%的车间管理费用。”公司总经理邹银芳说。
据介绍,深慧视公司通过3D视觉与AI技术,将工业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制鞋关键工序。
在联想集团副总裁、深慧视公司董事长韦卫看来,当地政府提供了联合创新平台,使得睢县制鞋智能生产线走在了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睢县已落地制鞋及鞋材配套企业600多家,年产能达3.5亿双,用“一双好鞋”走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虞城,小小钢卷尺,量出了世界精度。
据介绍,虞城年产钢卷尺近15亿只,产销量占全国市场85%以上、占全球市场65%以上,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钢卷尺之都”。
当地人不满足于在低端内卷,而是不断提升钢卷尺的产品附加值。一些龙头企业开发出电子数显、激光测量等高端产品,更有文创尺等传统文化因素富集的新产品,受到海内外用户欢迎。
“我们不‘卷’价格,而是‘卷’质量、‘卷’服务、‘卷’研发。”河南百盛尺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倩芝说。
在柘城,这个“金刚石微粉之乡”已蝶变为“钻石之都”。
不久前,在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颗156.47克拉的人工培育钻石原石,吸引了全球目光。
这背后,是柘城的金刚石微粉年产量和出口占全国90%以上,培育钻石产量接近全国产量的一半。在工业领域,金刚石更是被应用于精密加工、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2024年,柘城参与的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如今,“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河南金刚石看柘城”已成为业内人士共识。
在民权,制冷企业汇集的“冷谷”不断“升温”。
这里的冰箱冷柜年产能占全国十分之一,冷藏保温车产能与产量占据国内半壁江山。科研实验室和医疗机构用冷藏设备,接入北斗系统实现远程操控的冷藏车,拥有十多项国家专利的储能方舱……从“制造”到“智造”,民权产业加速演进。
搭建桥梁
产业链补齐“心脏”。
2023年,随着阿斯贝拉制冷科技产业园的第一台压缩机下线,这家从浙江慈溪“升级”至民权的企业,填补了当地制冷产业链的最后一块短板。
“压缩机可以说是制冷设备的心脏,我们正逐步将浙江那边的生产线搬过来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内外订单需求。”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小新介绍。
家门口“搬”来海港。
一名工作人员驾驶着正面吊车挥舞吊臂,把一个个装有民权制冷设备的集装箱稳稳地放到海铁联运的列车上。
“民权—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于2023年底开通后,民权企业真正实现了“家门口”报关出海,让全球冷链版图上增添了更多民权标识。
“我们线上选品主要做爆款,抢占线上市场,比如彩色小冰箱就很受年轻人欢迎。”河南康拜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小云介绍,公司重视研发,聚焦差异化竞争,比如把“白电”做成“彩电”,研发超大型冷柜。
“海铁联运助力运输和出口成本显著降低,让民权企业和沿海企业站在了几乎同一起跑线。”江小云说。
在夏邑,这个“中国棉纺织名城”不断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创新发展;在宁陵,这个酥梨之乡,已成为中原最大的新型复合肥产业基地;在中心城区,新能源汽车、铝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商丘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强力支撑,离不开软硬件的双重护航,离不开“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传统。
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华不是第一次与商丘结缘,她表示,商丘的产业优势,对华侨华商来说是很好的投资商机,会继续大力推介,搭建好这座桥梁。
乘势而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场节庆,只是商流涌动、活力提升的一张截面、一个缩影。
当下,商丘正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设殷商文化起源地、四省交界协同区、豫东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
发掘运用“一源一城一故道,一河一山一群贤”文化资源,实施殷商之源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商丘品牌……
抢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机遇,与徐州、菏泽等9市开展常态化沟通对接,与江苏、安徽等17省138个市签订合作协议……
向东,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向西,对接郑州都市圈与陆上丝绸之路;向南,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向北,深化豫鲁联动并对接京津冀;向海,推进沱浍河航运与商丘港建设,实现通江达海。
“高效办成一件事”“码上办”“跨省通办”“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评定分离’改革”等措施陆续推出,以“组合拳”推动营商环境系统性优化。
乘势而进,久久为功。
不久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部署,这对于素有河南“东大门”之称的商丘而言,是重大的战略机遇,商丘应有更大作为。
从殷商之源到商贸高地,在华商文化节期间,商丘通过一场厚重鲜活的文化盛宴,交出一份活力满满的合作答卷。
夜幕低垂,距离阏伯台不远的商丘古城主街,彩灯挂满枝头,游人往来如织。步出古城宾阳门,只见王亥已化作门神之一,这位华商始祖,未来还将见证商丘的种种新变。(记者 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