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06 22:11:02
当外滩的风吹过黄山的松,当石库门的咖啡遇上徽州的茶,一场关于味蕾的“徽式摩登”正在上海悄然上演。在见多识广的上海人眼里,安徽农产品早已不是简单的土特产,而是兼具品质与风味、传统与创新的“实力派选手”。
精致主义:从山野到餐桌的“徽”常讲究
上海人讲究“懂经”,对食材的要求向来挑剔。而安徽农产品,恰恰满足了这份精致需求。
清晨,一位上海阿姨在生鲜超市熟练地拿起黄山山茶油:“这个油煎鱼不粘锅,烧菜香,阿拉上海人最晓得啥叫健康。”不远处的粮油柜前,爷叔正仔细查看南陵大米的产地:“皖南的水好,米吃起来软糯,配红烧肉最灵了!”
黄山山茶油。
这些来自安徽的优质农产品,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上海人家的日常烹饪。
风味密码:舌尖上的“徽”派传奇
若要问什么安徽味道最能代表上海人的记忆,符离集烧鸡当仁不让。它的身影遍布上海各大熟食店,金黄油亮的外表,酥烂脱骨的口感,是无数上海人童年里“改善伙食”的美好回忆。
而近年来,臭鳜鱼的“逆袭”更显海派文化的包容。这道“闻着臭、吃着香”的徽州名菜,以其独特风味征服了追求新奇体验的上海食客,成为网红徽菜馆的招牌,甚至走进了本帮菜老师的厨房。
臭鳜鱼。
茶香雅事:一杯“徽”韵的海派风情
上海的茶客最是识货。在静安区的某家茶馆里,白领李女士正与客户品鉴祁门红茶:“祁红的香气特别优雅,适合商务洽谈,比英式红茶更有韵味。”而在老西门的一个茶室,退休教师王先生则泡着一杯黄山毛峰:“毛峰的鲜爽,像极了春天的江南。吃好早饭泡一杯,一天都有精神。”
祁门红茶。
时令风物:舌尖上的安徽四季
精明的上海人最懂得“不时不食”。秋天,砀山酥梨准时出现在水果店,成为妈妈们润肺止咳的首选;中秋前后,怀远石榴凭借晶莹剔透的籽粒,成为走亲访友的时尚伴手礼;寒冬时节,宁国山核桃更是上海人茶余饭后的必备零食。
品质生活:藏在细节里的“徽”常选择
在徐汇区的一家精品超市,正在采购的年白领道出了许多上海消费者的心声:“我买安徽的霍山黑猪肉做腌笃鲜,肉质紧实,味道特别正;皖南笋干烧红烧肉,比新鲜笋子更有嚼劲。不是盲目追求进口食材,而是要找到最适合的。”
这种理性而讲究的消费观,恰恰让安徽农产品在上海市场找到了精准定位——不比噱头比实力,不拼价格拼品质。
笋干。
双城记:舌尖上的长三角一体化
从黄山到上海,如今最快不过两个多小时高铁。这份“同城感”让安徽农产品在上海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上海人惊喜地发现,原来优质食材就在“家门口”,而安徽农产品也在这座国际化都市里,学会了用更现代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上海人眼里,安徽农产品早已完成华丽转身:它既是记忆里亲切的“老家味道”,更是现代餐桌上值得细细品味的品质之选。这份舌尖上的“徽”派摩登,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双城美食记”。
作者:农民日报长三角记者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