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三农发布 2025-11-07 10:32:02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中,46次提到“科技”,61次提及“创新”,6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这凸显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重要牵引”、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

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现场会
图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中国农业科技如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11月6日,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现场会在湖北武汉召开。这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之后,农业农村部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主题一目了然,农业科技创新中企业是重要主体,“培育”和“强化”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现场会召开恰逢其时
“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世界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科技创新不仅要自立自强,更要实现高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图源:新华社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需要科技赋能,现场会召开恰逢其时。
此刻,在湖北武汉,多家部委、金融投资机构、科研院校和58家农业科技企业等代表济济一堂。他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农业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者。“武汉相聚”充分表明,我国正在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强劲而持久的新动能。

参与者变主力军:
立柱架梁,精准施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硕果盈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96%。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世界第一方阵。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让企业站立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舞台中央,成为最活跃、最坚韧的创新主角。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看乡村振兴,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图源:新华社
“企业”二字,跃然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使用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全新表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十五五”期间,要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目标既定,唯有实干。农业农村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向全社会释放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信号。2025年4月,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6月,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库上线试运行,26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入库;7月,从农业农村部部属三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遴选了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首批科技副总,入驻44家农业科技企业......一系列有力举措正让农业企业从参与者变成主力军,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纸上到田间:
企业是最好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曾经,“实验室成果多、田间转化少”“论文专利多、产业贡献少”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对此,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强调,要“引导优势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图源:新华社
直面市场痛点,定义需求标准。农业企业直接连接农户、合作社、消费者,最了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痛点问题就是最宝贵的“题目来源”。其次,企业最知道什么样的技术成果才有市场价值,保证了创新研发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
研发投入主体,完成“惊险一跃”。企业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者,它有能力也有动力组建和链接研发团队、实验室、投资研发项目。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只是“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更需要企业完成生产、推广等最关键、最费钱、最困难的环节。让“成果”变“商品”,企业是最好的“答题人”。
市场检验标准,反馈促进升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成功与否,消费者的反馈、市场占有率、农户满意度才是“阅卷”的硬指标。这样的评分,企业最敏感,再据此成为新的“出题人”,提出改进或下一代技术的研发需求,从而形成持续向上、生生不息的创新循环。
“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市场主体的创新,最终都要服务于市场,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解决餐桌上的问题。”安琪集团生物农业技术中心总经理陈晖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频频点赞。以企业主导,政府、院校、科研机构等协同的创新模式让更多“藏在纸上的好技术”转化为“长在田间的好收成”。

“跟跑”到“领跑”:
“百千万”农业科技企业乘风破浪
五谷丰登,不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目前在研的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参与企业超过1000家,占参与单位总数的51%,超过一半。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企业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2024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显示,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指数连续5年稳步增长。
每到收获季,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总会被网友“刷屏”。如今,这样美好的梦想正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为现实。近三年,“隆平高科”自主研发的水稻、玉米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超过2.5亿亩,增产粮食50亿公斤以上,帮助农户累计增收超过120亿元,出厂种子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全球种业企业排名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
“十四五”期间,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新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图源:新华社
白羽肉鸡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肉类消费品,也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种源却一度被西方少数企业牢牢把持。在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现场会上,福建圣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介绍道:“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突破了国外育种技术封锁,市场占有率已达20%。”这一喜人的成绩背后,产学研协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企业联合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顶尖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围绕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开展合作;另一方面,企业提出亟待攻关的问题,整合高校科研力量。这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也驱动着整个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
农业科技企业正在补齐短板、引领赛道、贡献中国方案。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金梅林院士团队联合成立,“共同谋划选题、共同开展研究、共同署名成果、优先转化应用”的机制让成果快速落地,连续7年在国内非强制免疫猪用疫苗市场排名第一;潍柴雷沃牵头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攻克无级变速和动力换挡传动等关键技术,补齐国内农机短板;合肥万豪能源建成国际首座生物甲烷液化生产线,为全球绿色能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如今,农业农村部正在加快推动实施百家龙头型引领、千家高速成长型争流、万家潜力型竞发的“百千万”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企声”“政声”双向奔赴: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农强方能国强。技术、人才、资本等核心要素的高效聚集,是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当企业的急难愁盼,遇上国家改革重塑资源配置,便催生出“企声”与“政声”的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生生不息,关键在人。2025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浩博士多了一个新身份——“科技副总”,他在天业集团担任节水工程中心副主任。天业集团总经理周军评价说“这是雪中送炭”,希望能在工农一体化循环经济、盐碱地综合治理及灌区输配水管道化开展创新攻坚。今年,像李浩一样的“科技副总”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和44家企业携手共进。他们是农业农村部将“人才链”精准嵌入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一招。此次派驻的科研团队以40岁以下青年研究员为主力,近半数为高级职称,其兼具“技术中坚”与“创新活力”的特质,为企业注入了稀缺的“创新基因”。
活水润泽,金融先行。资金之于农业企业,犹如活水之于良田,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动力。面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收入回报周期长,如何真正急企业之所急,破解“资金缺、融资难”?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五部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农业园区科企贷”等系列科技金融产品,为98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释放了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在今年的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现场会期间,还专门举办了“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活动,金融与科技热情“握手”。

图源:新华社
“中国的采棉机,好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棉农绕夫力在使用了中国的采棉机后,第一时间给新疆钵施然公司发来反馈信息。放眼国际,采棉机属于典型的技术集成型高端农机,研发投入耗资巨大。然而,企业通过多轮金融资本支持,三年内就实现了国产采棉机技术重大突破,打破外企垄断,带动国产采棉机市场占有率达到75%。
古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商贸往来经济走廊,也是农业交流的重要通道,芝麻、葡萄、棉花等作物伴着驼铃,从中亚与西亚一路传入中国。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农业科技承载着文明互鉴、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搭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惠及世界。
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现场会,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现场把脉定向,把话落在实处讲,把事放在现场做,为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保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入源源动力。
年年岁岁,麦浪翻滚如诗;岁岁年年,丰收生生不息。重视农业、扎根农业,早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深处。每一粒粮食,不只是自然的馈赠,它凝结着科技之光,见证着我们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定决心。今天,中国正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这片土地上的“压舱石”越来越稳、越来越重。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期待下一场大丰收。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作者:东方风来”
编辑丨赵宁宁
主编丨杨公元
监审丨任民 杨巍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瑶医文化:走出深山守护健康
故宫博物院“古籍保护与活化公益项目(一期)”成果发布
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入列 习近平出席入列授旗仪式并登舰视察
“引大济岷”启动建设!双水源解决成都平原缺水问题
3项制鞋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助力消费者买的鞋更舒适合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Vlog: 从“一五”到“十五五”,工业发展离不开这个“关键一环”
文化中国行丨贵州“凯里八酸”之果酸——坛中果香
禁止这10类行为 多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碱性水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2032年才能完成!法国审计法院批卢浮宫安保升级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