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赶秋人”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11-07 12:11:02

倘若说,羊肉泡馍和肉夹馍是西安的饮食“标配”,那么“到秦岭去”一定是西安人假日出游的不二之选,这种深情奔赴好似一种“刚需”。

秋意渐浓,秦岭迎来了它最动人的时节,漫山遍野的红叶,不是一夜间燃起的火焰,而是一寸寸从山顶往山脚蔓延的诗行。

风过林梢,沙沙作响,仿佛听到“那远山呼唤我”,于是人潮蜂拥而至。周末的秦岭峪口,人影绰绰,笑语盈盈;即便是平常日子,山路上也总能遇见不约而同的“赶秋人”,他们不说话,只相视一笑,便知彼此为同一片秋色而来。

西安人有多爱进秦岭游玩?有人形容,“山里的人比赶集的人都多”;还有人调侃,终南山每落下一片红叶,便能砸中一个西安人。

在西安人的“秋日出游指南”里,嘉午台与沣峪口,是两处无法绕开的“深情地标”。

“遇事不决嘉午台”——意思是心有烦闷或者不知该去哪,那你就去嘉午台山。这句带着几分禅意的俗语,道出的不仅是选择,更是一种情感的托付。

登临嘉午台,如步入一幅流动的秋日长卷。银杏洒金,枫林燃火,松柏叠翠,光影从枝叶缝隙间筛落。站在山脊上眺望,云在脚下聚散,心也随之飘远。那一刻,所有的纷扰都变得轻盈,仿佛能被一阵山风轻轻带走。

今年62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军,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此。“30多年了,每次站在这儿,就会想起李白、王维、杜甫,他们的诗情都镌刻在山间。”他说,“与友人徜徉于此,总能感受到西安人骨子里那种‘山不来见我,我自去见山’的劲头。”

而210国道纵贯的沣峪口,更像是一位守候在城边的故人。因海拔较高,它总比他处更早地披上秋装。沿国道而行,色彩由浅入深,由疏至密。行至南北分水岭,一脚踏南北,恍如站在时间的门槛上。从城市到深山,从喧嚣到宁静,从现实到诗意,往往只在“一脚油门之间”。

除了饱眼福,秦岭的动人之处莫过于漫山遍野的文化魅力。

秦岭,不仅是横亘中国腹地的地理丰碑,更是流淌在文人笔尖的精神图腾。从《诗经》“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咏叹起,这座山便成了中国诗人安放情志的坐标。

李白在此发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雄奇喟叹;杜甫以“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道尽乱世漂泊;王维则在此寻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悠然禅意。

千年来,秦岭以其雄、奇、幽、秀,托举着唐诗宋词的风骨,成为触摸中国文人心灵的一把钥匙。

在秦岭北麓的傥骆古道旁,历史学者张文远抚摸着石阶上的印迹,讲述这条古道的故事。每每来此静坐,他总感慨:“秦岭教会我们,山有它的节奏,春华秋实,不急不缓。这或许就是西安人从容的源头——见过大山的气象,便懂得了生活的尺度。”

这种“尺度”在细节中更可窥探。沿山而行,我们看见,有人将垃圾挂在背包侧袋,一路带下山;也有人自发组织起来,清理山涧中的残留物。他们弯腰拾起的,是对这片大山最温柔的守护。

从曾经的索取与占有,到如今的珍惜与共处,人与山的关系,正走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谐。

心有千千结,山有万万姿。当秦岭成为西安人的“刚需”,它便不再只是一座山,而是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眷恋,一种安放身心的归处,一场不会落幕的秋日私语。

而这,正是西安人与秦岭间,从古至今,最深最暖的约定——山在那里,人便归来;秋如约至,心便安宁。(张斌)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