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07 22:01:05
日前,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组织邀请两岸媒体记者,前往吉林省四平市、松原市等地开展“两岸媒体乡村行之吉林行”采访采风活动,现场感受金秋9月吉林大地的沃野粮仓和丰饶物产,切实体会绿色循环农业和古老渔耕文明的发展变化,全面展示当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像今年我们吉林有伏旱的情况来看,用‘梨树模式’和不用‘梨树模式’的玉米地块做对比的话,用‘梨树模式’能增产10%以上”。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手捧一把黝黑的泥土,自豪地对两岸媒体记者说。

梨树县是全国知名的优质玉米种植基地,如今,以“秸秆全覆盖还田技术”为核心的黑土地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更是在行业内被赞誉为“梨树模式”。两岸记者在即将迎来丰收的玉米田里,用镜头记录“梨树模式”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我们的测定来看,土壤有机质是以每年0.1%的速度在提升,我们用这种办法,可以让我们的黑土地、我们的粮仓,更加稳固。”王贵满说。

在加大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同时,当地近年来也在打造玉米产业链上下足了功夫。在吉林省晟然食品有限公司的鲜食玉米展厅里,鲜食玉米制品琳琅满目,品尝区极具东北特色的即食黏玉米更是吸引了两岸媒体记者的目光。公司总经理张军介绍,他们是当地招商引资来的生产型企业,受益于当地充足的玉米货源和健全的产业支持政策,他们的鲜食玉米产品在市场上以质优价廉赢得了大量国内外客户,目前更多的生产车间已经在建设当中。
当听到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出口的一款即食玉米售价只有每根2.4元时,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非常惊讶,现场就询问公司负责人是否有网店可以下单。
“以前在台湾(夜市)吃玉米感觉是很贵的,想不到这里这么好的玉米,只有两块多钱,这么便宜”,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说。

吉林省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台农台商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海峡两岸(吉林)生态农业合作先行实验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商台农在吉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应用。
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脸黝黑的张士轩,已经在这里从事土壤改良和水稻种植五年了。如果不是说话时候仍然带着浓浓的台湾口音,没人会想到他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微生物专家。、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看到这么大片的水田和玉米田,心里面是很感动的,因为在台湾是不可能看到这么大面积的土地”。
张士轩大学专业是微生物学,之前在食品和工业领域有丰富经验,当他决定挑战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时,他于2020年第一次来到了吉林省松原市。“首先就是响应中央的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要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其次就是这里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作物品质好”,张士轩说。

如今,张士轩所在的松原市善鑫农业有限公司积极投入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有机肥料研发等6个领域。2022年有机水稻平均亩产约860斤,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出产的有机大米曾被选为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国家会议的指定用米。而在土壤改良方面,当地大量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盐碱地,在按照公司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后,也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

“农民不需要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第一年就亩产800斤不成问题”,张士轩兴奋地告诉两岸媒体记者。

在松原市查干湖景区,两岸媒体记者询问在不能冬捕的春夏秋三季,当地的渔民主要从事什么工作?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查干湖的渔民们既遵循古老渔猎传统,又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冬捕期过去之后,其他三季会进行鱼苗繁育和投放,同时在周边发展民宿旅游业。
“就是以渔业为主,发展旅游业,手工业,还有餐饮业,这些都起来了”,工作人员自豪地向两岸媒体记者介绍。

两岸记者还前往四平市铁东区小塔子村、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地进行实地采风,深切感受到当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机装备使用等情况。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瑶医文化:走出深山守护健康
故宫博物院“古籍保护与活化公益项目(一期)”成果发布
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入列 习近平出席入列授旗仪式并登舰视察
“引大济岷”启动建设!双水源解决成都平原缺水问题
3项制鞋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助力消费者买的鞋更舒适合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Vlog: 从“一五”到“十五五”,工业发展离不开这个“关键一环”
文化中国行丨贵州“凯里八酸”之果酸——坛中果香
禁止这10类行为 多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碱性水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2032年才能完成!法国审计法院批卢浮宫安保升级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