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07 23:11:02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的崇山峻岭间,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蝶变”。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村,这个曾以种养殖业为主的村庄,如今以“文化明水河艺术西口村”为定位,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建强产业载体、精准对接市场,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2025年成功获评国家AA级旅游景区,成为北疆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大蓝鲸研学团走进阿尔山西口村
文化铸魂:唤醒乡土内生动力
要守住西口村的文化根脉,更要为乡亲们蹚出文旅增收新路子。这是西口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2024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派驻第一书记丁哲的带领下,村里系统性开展洮儿河文化研究,梳理村史、族谱与口述史,将老村部修缮为总面积168平方米的洮儿河文化馆,让游客直观感受村庄的历史纵深与文化厚重。
艺术赋能让乡村焕发时代活力。2024至2025年,西口村连续举办两届美丽阿尔山乡村文化艺术季,全国艺术院校师生扎根于此,完成数千平方米墙绘、数十件艺术装置,打造南山乡野艺术圈、看山艺术馆等特色场所,让“艺术村落”从概念变为现实。第三届艺术季期间,国家艺术院团艺术家还带来专场演出,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歌《西口村是我家乡》、村舞成为活动亮点,唱出了乡愁,舞出了自信。
非遗传承为产业发展注入“含金量”。2025年,西口村柳编技艺升级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如今,柳编已从日常用具变身精美艺术品,不仅成为研学旅游的“必修课”,更带动2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
产业筑基:构建文旅发展闭环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市场化运营才是长远之计。2025年,兴安盟躲在西口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统一负责品牌管理、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与服务质控,结束了以往村庄旅游“标准不一、分散经营”的局面,为产业发展装上“核心引擎”。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西口村逐项突破。在“吃”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师生扎根8个多月,结合阿尔山农林牧特色食材,研发出“西口十八碗”3.0版本,打造出融合风土人情的“故事宴”,并通过3天专项培训,让村里厨师掌握菜品文化内涵与烹饪技艺,使其成为游客“味蕾记忆点”。在“游”上,驻村工作队整合南山乡野艺术圈、西口一号牧场、柳编工坊等资源,串点成线推出沉浸式旅游线路,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需求。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师生为西口村培训西口十八碗特色餐饮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活水”。村里先后联合中国旅游协会妇女旅游委员会、兴安盟职业技术大学、抖音等机构,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为就业村民教授旅游接待、客房服务技能,为创业村民提供民宿运营、电商直播辅导,还培养了一支“爱西口、懂西口、会讲解”的本土讲解员队伍,用乡音乡情传递村庄魅力。截至目前,已有十余批中小学生前来体验柳编非遗课程,“南京大蓝鲸”等知名研学团也专程定制洮儿河生态、乡村艺术等主题研学活动。
市场拓路:让西口魅力走向全国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资源要主动对接大市场。西口村深谙此理,通过“线上+线下”“软文化+硬认证”组合拳,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线上,村里打造“洮儿河畔西口村”视频号,自主拍摄剪辑村庄故事、风景与非遗传承内容,精准触达年轻客群;线下,主动对接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吸引艺术院校师生、青年艺术家长期驻村创作,形成“艺术人才自带流量”的宣传效应。
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成为西口村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这一官方认证不仅提升了村庄在旅游市场的公信力,更推动其被纳入多家旅行社推荐线路,散客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如今走进西口村,游客可站在南山乡野艺术圈俯瞰全村新貌,听着主街喇叭里的村歌,体验柳编制作、品尝“西口十八碗”,感受“慢种慢养慢生活”的独特魅力。
从文化洼地到精神高地,从传统乡村到艺术景区,西口村的实践证明: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旅游是产业发展的“桥”与“路”。在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下,西口村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在北疆大地上续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丁哲 王美霜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昊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瑶医文化:走出深山守护健康
故宫博物院“古籍保护与活化公益项目(一期)”成果发布
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入列 习近平出席入列授旗仪式并登舰视察
“引大济岷”启动建设!双水源解决成都平原缺水问题
3项制鞋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助力消费者买的鞋更舒适合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Vlog: 从“一五”到“十五五”,工业发展离不开这个“关键一环”
文化中国行丨贵州“凯里八酸”之果酸——坛中果香
禁止这10类行为 多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碱性水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2032年才能完成!法国审计法院批卢浮宫安保升级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