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2025-11-09 08:45:47
风从伶仃洋吹来
阳光映照着车手的头盔
在蓝天与海面之间
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
今天
圆!满!收!官!

11月8日,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的选手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是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次跨境赛事
231.8公里的赛程
6次穿越口岸
从珠海出发,经澳门、香港
折返至横琴绕行两圈后
再回到珠海

11月8日,参赛选手经过港珠澳大桥闸口。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一赛跨三地
比拼的不止是速度
更考验协同与创新
大湾区的合作之路
在车轮的疾驰中愈发清晰

11月8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一气呵成
技术与机制创新是关键
如何实现“无缝”?
跨境赛事最大的难题
是公路自行车赛速度可达每小时50公里
经过口岸分界线时
任何停顿都可能打乱节奏

11月8日,参赛选手进入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为此,赛事采用
“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
所有运动员、车辆、物资
提前录入“白名单”
在起点处完成边检、过关等流程

11月8日,参赛运动队车辆经过前置通关查验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11月8日,志愿者为参赛选手佩戴通关手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赛道上的口岸区域安装了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
这套系统能在选手经过时
自动读取车手与车上的电子芯片
即时回传到后台
边检、海关系统同步核验
让运动员“无感通关”
真正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

这是11月8日拍摄的通关手环。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通关之外,还有联动指挥
珠海、澳门和香港三地分设指挥中心
赛道上另设移动指挥单元
所有指挥车共用一套对讲频率
信息实时共享
遇到状况,三地同步响应

11月8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监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保障赛事运行。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珠海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闵云童说
自去年测试赛以来
三地开展了多轮联合推演
通关、补给、医疗、安保等环节
都经过测试与优化
确保了整场赛事顺畅衔接、精准运行

2024年11月24日,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举行,图为参赛选手在澳门大桥骑行。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为预防突发
珠海、香港、澳门三地气象部门
共同建立了高密度监测网
全赛段布设52个自动气象站
并在白海豚岛与大桥人工岛
首次启用激光测风雷达
能在一分钟内捕捉风速变化
为车手提供最精确最及时的气象信息

11月8日,黑龙江队选手白利君经过港珠澳大桥闸口。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人努力,天帮忙”
珠海市气象局副局长董娟介绍
港珠澳大桥跨海而建
风力比陆地强两到三级是常态
而11月本是冷空气频发的季节
冷空气到来的时候
往往导致桥上的风力更大
但这次比赛
恰好落在两个冷空气之间的窗口期
“昨天晚上还飘着小雨
但今天一早开始转晴
海边朝霞出来的那一刻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11月8日,观众为选手加油。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载入史册的赛事
恰是大湾区同频共振不断向前的缩影
从“港车北上”到“粤车南下”
跨境往来正变得愈加便捷
截至今年7月
“港车北上”备案车辆超10万辆
“粤车南下”政策
将让自驾赴港成为可能
相向而行的车流
折射出湾区协同的澎湃脉动

车辆准备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边检站(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与澳门一桥相连的横琴
则是粤澳深度合作的典范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下
金融、科创、文旅产业蒸蒸日上
机制创新让“一国两制”实践更添活力

横琴国际网球中心(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全运会网球比赛在这里举行。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这场跨越三地的骑行
速度可见,协同更见
技术让赛事顺畅
机制让合作提速
桥连三地,路结人心
大湾区的故事
正在这条赛道上延伸
一气呵成,不简单!
电动车“新国标”多重升级,守护百姓出行安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全译本》中文版全部翻译完成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3个月稳定在3.3万亿美元以上
“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的体育情缘
数智健康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健康创新路径
王小洪在山东和江苏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调研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
奋楫扬帆,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善作善成
四川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美国单日上千航班取消 政府“停摆”或致航空运力削减20%
第八届进博会丨专访:期待进博会推动斯中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访斯洛文尼亚国民委员会主席洛特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