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国医疗保险、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新华社、央视新闻 2025-11-13 10:10:02
生育
不仅是个体家庭的私事
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社会持续繁荣的基石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总量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加深、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等特点。低生育率背后,是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职业发展压力、育儿照料焦虑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能够让家庭在生育决策时更少顾虑,让父母在养育子女时更有底气,让儿童在关爱中健康成长,最终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持久的内生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若干措施,均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系统谋划。
在第十七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长刘娟的发言掷地有声,将辅助生殖技术全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无疑是近年来生育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无疑是为中国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真正践行了“生得安心、生得舒心”的民生承诺。

国家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长刘娟 图源: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

破冰之举
辅助生殖技术告别“天价”
医保兜底实现全国覆盖
据中国人口协会数据显示,不孕不育夫妇已超过5000万对,这意味着近1亿已婚育龄人无法正常生育,辅助生殖技术(ART)是许多家庭实现生育梦想的唯一途径。然而,动辄数万甚至十数万的治疗费用,曾如高墙般阻隔了希望。国家医保局直面民生痛点,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作为关键突破口。
截至2024年底,这项惠民政策已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全覆盖,标志着辅助生殖保障从局部试点走向普惠全国。技术类型涵盖人工授精(IUI) 及应用最广泛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即试管婴儿)技术(包括第一代IVF、第二代ICSI和第三代PGT)。政策实施成效显著,2024年已惠及超过100万人次的不孕不育患者。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百万个家庭“生育梦”得以延续的生动写照,大幅减轻了长期累积的经济与精神双重负担。

图源:央视新闻

落地生花
地方实践精准施策
费用“减法”带来希望“加法”
各地方在国家指导下积极落实,将具体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目录并优化定价。以江西省为例,自去年6月1日起将4633个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包括“取卵术”“人工授精”等9个辅助生殖类项目。并同步下调多项核心服务价格(如“取卵术”从1500元降至1000元,“胚胎移植”从1600元降至1000元,“单卵单胚胎”相关项目费用调减至6300元)。这不仅使江西成为全国较早实现辅助生殖医保支付的省份,更实实在在减轻了不孕不育家庭治疗费用负担,积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参保职工王女士的经历也是政策温度的最佳注脚。在经历三次失败、花费数万元几近绝望时,江苏省于去年7月将“胚胎培养”等13个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她最近一次1.1万多元的治疗,职工医保报销近8000元,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压力,最终成功迎来新生命。据统计,江苏一省政策已惠及15.46万人次,累计减负达3.96亿元。

图源:中国新闻网

系统支撑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
刘娟副司长阐释的“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四维保障体系中,“怀得上”是起点,辅助生殖医保覆盖正是其核心支撑。但国家医保局的生育保障改革远不止于此,它构建了一个贯穿生育全周期的立体网络:
聚焦孕前助生育,助力“怀得上”。坚持应保尽保,全力推动用人单位职工应参尽参,全面落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生育保险政策,大力推动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让更多人群更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指导地方将原来费用难以企及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大幅减轻不孕不育家庭费用负担,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全面实现,2024年惠及100万人次,助力万千家庭圆了“生育梦”。
目前江西、浙江、天津、贵州、兵团、上海、广西等省(市)已开展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生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例如,作为广西灵活就业人员生育保险试点城市的北海市彻底打破就业方式限制,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各类灵活就业群体“全纳入”生育保险范畴,统一缴费与待遇,完全消除“身份歧视”。

图源:中国医疗保险
聚焦孕中促优生,助力“孕得优”。在迎接新生命到来之前,孕期检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稳步提升产前检查待遇水平,涵盖孕期所必须的基础检查项目,满足孕产妇产前检查基本保障需求。指导地方探索制定产前检查项目基本服务包,实施更加精准待遇保障。同步强化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力度,实现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全人群覆盖。
聚焦分娩减负担,助力“生得安”。全面提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保障水平,积极推动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持续降低生育费用负担,努力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助力更多家庭敢生、愿生。当前,吉林、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已率先实现。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报销,为孕产妇减负又减痛,人均减负超千元。统一规范产科类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加快“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立项,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生育服务需求。
聚焦产后有保障,助力“育得好”。通过发放生育津贴,保障参保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经济收入,也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哺育,减轻育儿后顾之忧。2024年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达2.83万元。积极推动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让参保人在生育期间第一时间得到经济支持,目前全国近九成统筹地区都已经实现,让更多参保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暖心的医保服务,切实增强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做好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推进持出生医学证明参保,实现“出生即参、待遇即享”。持续加大新生儿参保资助优惠支持力度,江西、海南等地积极探索0-3岁儿童参加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保障,实现医疗保障从出生开始守护。

图源:央视新闻
从助孕优生,到减痛降费;从重复奔波到一次办结;从“难以企及”到“应报尽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不仅为百万家庭点燃了圆梦的希望,更是国家以“实打实的医保政策举措”为生育之路撑起的一片晴空。
它让生育之旅少一分荆棘,多一份从容与希望,共同托举起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变革的征程虽长,但号角已然吹响。当渴望新生命的家庭后顾更少、底气更足,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人口结构的优化,更是一个更具韧性、倍加温暖、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