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 2025-11-14 11:09:54
“南橘北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出自于《晏子春秋》的著名典故,人们用它来比喻:同一个事物会随着环境差异而发生异化。橘与枳同属于芸香科Rutaceae,但橘为柑橘属Citrus,而枳为枳壳属Poncirus,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因种植环境差异而发生基因突变。如果放到整个柑橘类植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在南方是橘、在北方是枳”这种说法与现代柑橘与枳的地理分布似乎有点点吻合。但是,有一种“枳”的横空出世,完全打破了这种诡辩。

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枳 Poncirus trifoliata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枳属仅留下枳这个独苗。198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富民县老青山发现了枳属的一个新种。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为富民县特有种,因此这种南方出产的枳就此命名为“富民枳”(P. polyandra)。其果实可入药,当地人把它当做枳壳替代品,也称为“止咳树”或“野橘子”。

富民枳 P. polyandra
上世纪,当地人为破坏严重,伴随水土流失、石漠化、过度放牧和牛羊啃食,野生种群日渐萎缩。由于可入药,疯狂采集之下,人们还没意识到危机来临,这个物种却堕入深渊。1992年,科学家发现野外仅存10株。而到2008年,昆明植物研究所野外调查时,富民枳在原生地已无分布,宣布野外灭绝。2016年,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进行富民枳野生资源补充调查时,再次确认富民枳野外灭绝。富民枳早年作为种质资源从原生地迁地保护了15株,其中有6株在昆明植物研究所、5株在世博园、4株为村民移栽。

富民枳的花
柑橘类植物是个基因大乱斗的混杂群体,中国本土有枳属、金橘属和柑橘属,不同物种间杂交和渗透较为普遍,产生了很多优良的柑橘品种。富民枳作为珍贵的柑橘育种种质资源,因此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亟待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昆明植物园从1993年开始,对富民枳进行了研究,成功迁地保护富民枳6株,其中有5株于2008年首次开花。2012年,结果30余个,采得种子200余粒,为富民枳进一步保护奠定了基础。2015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建立,富民枳作为明星物种,展示了15株。

富民枳的果实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于2011年起开展了富民枳的保护工作。他们以迁地保护的15株原生富民枳为种源,收集到几十粒种子。这些种子的萌发率比较低,萌发的小苗黄化和根腐病比较严重。经过不断钻研探索,技术人员终于在2016年实现了种子、扦插及嫁接等关健繁育技术的重要突破。目前,建成富民枳种质资源收集圃5亩,有100株富民枳,其中30株已开花。

富民枳的植株
同时,中心与富民县林草局合作,从2014年开始富民枳的野外回归工作。当地土壤极为贫瘠,石头多,一锄头下去,往往震得手臂发麻,只能伺机在石缝里刨个坑,种上树苗,然后从其他地方拉土过来改善土质。如今十余年过去了,老青山回归基地里回归的富民枳种群已成规模,共计9393株,最高的植株超过2米。为了看护好树苗,基地还聘了专职护林员。中心借鉴了昆明植物园对滇桐的保护模式,向村民免费发放了几百株幼苗,让他们尝试种在房前屋后,不仅扩大了种群数量,加强了教育,还避免了基地苗木“被盗”的问题。每年,科技人员对这些苗木进行监测,掌握生长规律。

富民枳的种子
2021年,富民枳保护工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CBD COP15)上作为典型案例宣传。2023年,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与昆明植物园合作,将富民枳回归基地建成极小种野生植物研究、保护、示范与宣传教学基地。至此,“南枳”实现重生!
然而,我们对富民枳的保护工作才迈出一小步。只有野外的富民枳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实现“从种子到种子”,才是保护成功的终极信号。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富民枳的可持续利用,才是保护这个物种的最好方式。
PS:最新的分类系统中,枳属已被合并入柑橘属,枳(北枳)的接受名为Citrus trifoliata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