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网 2025-11-15 18:06:01
11月1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四期科学文化沙龙,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举办。本次活动以“传统智慧与新兴科学技术的共生融合”为核心主题,汇聚高校学者、企业技术专家与非遗传承人,通过主旨演讲、圆桌研讨与实地参观的形式,搭建传统与现代跨界交流的学术平台,为两者深度融合探寻路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荣誉学院院长王磊担任本场活动主持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福在致辞中指出,传统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新兴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二者的共生融合不仅能为科技创新注入文化底蕴,更能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对高校学科建设、产业技术升级及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鼓励在场参与者积极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主旨演讲环节,四位嘉宾从不同领域切入,展现传统智慧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可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赵淳以《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探析与跨领域延展》为题,结合传统制造工艺中的优化思维,分析智能制造的技术突破方向与跨行业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副研究员麦金耿聚焦《面向运动功能重建与增强的穿戴式机器人研究进展》,阐述机器人技术如何借鉴人体运动的传统仿生智慧,实现更贴合人体需求的功能设计。
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兴武在《从卤素调控到光热耦合:碳分子的创新转化》演讲中,分享现代化工技术与传统材料利用智慧结合,推动碳分子转化效率提升的实践经验。
巧合积木创始人、非遗传承人王然则以《传统榫卯工艺核心智慧对现代技术的影响与启示》为核心,深入解读榫卯工艺中“结构与稳固”的传统智慧,如何为现代建筑设计、产品研发提供灵感,展现非遗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联结。
圆桌论坛环节,多位嘉宾围绕《新兴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是机遇还是挑战?——兼论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与就业前景》展开深度研讨,从技术应用、文化传承痛点、人才培养等维度交换见解,既肯定新兴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带来的传播、保护新机遇,也客观分析技术应用中的适配性、文化内核保留等挑战,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提供思路,引发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与思考。
活动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前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史馆参观,回顾了学校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感受学校“勤信”精神中蕴含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基因,进一步深化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理解。(蔡琳)
此次科学文化沙龙不仅为传统智慧与新兴科学技术的跨界交流搭建了有效桥梁,更借助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平台优势,推动高校、企业、文化领域的资源联动,这也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目标高度适配,培养打造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与行业领军人才。未来,该系列活动将持续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融合提供思想支撑与实践参考,助力科技创新有文化温度、文化传承有科技助力,为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新动能。
[ 责编:肖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