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17 17:11:07
“合作社的2万多亩大豆田已经收完,我们种的高油大豆亩均产量有460多斤!”黑龙江省富锦市剑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洺睿最近心情不错,在他身后不远处刚收割完的地块里,整地机械正在加速推进。
在富锦市另一片大豆田里,东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君刚刚送走平安产险的测产人员。“今年咱这地区雨水不太平均,有的低洼地块有积水,影响了大豆产量。这不有保险兜底嘛,这点损失不算啥。”付君说。
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君在大豆田里介绍田间管理和金融保障情况。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欣 摄
一边是卖粮无忧,一边是受损可赔,与传统只能“看天吃饭”、被动承受市场波动不同,两家合作社如今能踏踏实实种大豆,是因为手中多了金融支持这件“秘密武器”。近日,记者走进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乡村,探寻“秘密武器”在大豆种植、收储及加工链条中如何大显身手,守护住咱老百姓的“钱袋子”。
金融力量如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护航?
虽然今年是个丰收年,但回想起2023年那场冰雹,付君仍然心有余悸。
“那是2023年的9月底,大豆收获的前夕突然来了一场猛烈的冰雹,乒乓球大小的冰雹砸向已经成熟的大豆,大豆就像西瓜一样‘嘭’地爆裂开了,给我心疼坏了!”付君连连摇头。
好在那年他参加了中粮期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期货”)大豆“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享受到了金融工具带来的红利。“3.9万亩大豆田参加了收入保险,最终获得理赔200余万元。我们不再害怕遭灾了,收入更有保障了。”
这次意外的冰雹,更让付君和张铭睿意识到金融兜底的重要性。“一听说中粮期货推出了‘银期保’这个新项目,我俩赶紧咨询报名。”付君说。
中粮期货的期货保险部负责人陈驰告诉记者,“银期保”实际上是对“保险+期货”的再延伸。今年6月,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的支持下,中粮期货联合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中粮祈德丰(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浙商期货、中粮贸易、中国供销粮油、工商银行、平安产险等机构以“银期保”的综合服务模式,为大豆种植提供全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富锦市“银期保”项目服务主体为富锦市四家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亩保费54元,总保费382万元,由大商所补贴30%保费。项目覆盖大豆面积逾7万亩,总保额约5100万元,预计可实现订单收购逾1.3万吨。该项目由中国工商银行富锦支行为合作社授信,集贤县天兴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提供订单收购,平安产险进行承保。
“这个项目解决了我们的痛点!通过这个模式,银行能给合作社直接增加贷款额度,降低利息,这部分降低的成本足够覆盖保费了!”张铭睿给记者算起了账。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这样的模式也帮其筛选出了更稳定更优质的融资对象,并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风险从农户成功转移至期货市场,不仅满足了农户的融资需求,还通过多重保障机制降低了银行的坏账率。
由此可见,“银期保”等一些服务于大豆产业链的金融创新项目不仅在于确保农民在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中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进而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同时也让种植、收购、仓储等产业链上的各方能实现合作共赢。
大豆归仓背后有哪些金融机构的努力?
连日来,一辆辆运粮车往来穿梭于东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仓库和双鸭山市集贤县天兴粮食收储有限公司之间。运粮车的引擎声、卸车时大豆的“哗哗”声、农户的交谈声,宛如一曲丰收交响乐。
图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大豆田机械化收割现场。张兰 摄
“我今年已经卖了400吨大豆了。合作社种的是‘垦农34’,已卖出的这些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能达到39.5%,每斤收购价为1.93元。”付君表示。
记者了解到,中粮贸易下属的天兴粮库是“银期保”项目里的订单方,该粮库和富锦四家合作社签订基于期货价格的远期订单收购合同,锁定销售渠道,秋收后直接入库结算,助力合作社以销定产。
“合作社大豆收割入库后正常与粮库结算粮款,同时可开展二次点价操作,服务期限为6个月,只要后期期货盘面价格高于合作社送粮入库时确定的期货初始价格,农户就可以进行二次点价,不用担心错过后续粮价上涨的收益。”陈驰介绍说。
清晨,在富锦市金正油脂有限公司的门前,运粮车早已排起“长龙”。加工厂内,浓郁的豆香扑鼻而来。公司负责人金壮在生产线前来回踱步,查看着生产进度。“我们这段时间主要收购的是富锦周边和饶河等地的大豆。我们对大豆蛋白含量的要求较高,蛋白质含量能达到45%的我们按每斤2.5元收购。”他说。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在为收大豆的资金发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富锦市支行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临近大豆收购季,我们的融资需求更为迫切。农发行富锦市支行了解到我的需求后主动对接,从启动调查审批到最终成功投放,这笔1000万元的秋粮收购贷款仅仅用了不到半天时间。”金壮激动地说。
秋粮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量大,企业常面临短期流动性压力。为此,金融机构主动靠前服务,确保“有钱收粮”。
在佳木斯市桦南县,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桦南县宏安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技术人员正在对新收大豆进行质检、称重。
公司负责人安志远透露,今年大豆种植户的出售积极性颇高。“蛋白质含量达到41%的大豆每斤可以卖到2.09元,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我们和农发行桦南县支行合作近20年了,每年都是早早就审批了贷款,让我们顺利完成秋粮收购。”
双鸭山市作为全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大豆种植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公司的业务以大豆深加工为主,现在正处于大豆大量上市的阶段,我们公司在国庆节前就开始入市采购,现在已经采购了1万余吨。在大豆收购过程中农发行宝清县支行给了我们6000万元的贷款额度呢,现在已经投放贷款3400万元。”黑龙江省祥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加加说。
怎么把丰收装进农民的“钱袋子”?
又一个收购旺季到来,这场关乎全年粮食安全的“大考”,也考验着金融系统的支持能力。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有关部门频频出台金融政策,为粮食保供筑牢金融根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购销、加工等环节信贷投入。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加大信贷与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有机衔接。
在保险政策方面,去年9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提出2025年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2026年将实现政策全国全面覆盖。
信贷融资方面,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从2021年5月14日至2025年11月12日,已有876万个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信贷直通车申请贷款,申请金额23970亿元,累计授信470万笔,授信金额13718亿元。
信贷直通车技术支持方供图。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对政策性农担业务实行担保费用补助和业务奖补,省级财政也进一步建立健全担保费用补助和业务奖补政策,确保政策性农担业务贷款主体实际负担的担保费率不超过0.8%。
还有多项政策“真金白银”补贴粮油种植户。例如各地通过贷款贴息支持,引导鼓励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投入;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由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年利率由1.75%降至1.5%,领域延伸覆盖至粮油加工。
金融机构也正在积极创新贷款产品模式。例如,农发行与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联合开发创新融资业务模式——竞拍贷,主要解决国家粮食交易协调中心和各省粮食交易中心会员企业竞拍政策性粮食的合同履约融资需求,竞拍品种为最低收购价粮和地方储备轮换粮,包含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
傍晚时分,送走今天的最后一辆运粮车后,付君手机发出“滴滴”提示音,原来是销售大豆款到账的信息。张铭睿也没闲着,他时刻关注着大豆的价格走势,盘算起今年的大豆收益。金融这双看不见的“大手”,正为千千万万像他俩一样的农业经营主体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帮助他们将大豆田里的丰收美景转化为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欣 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