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18 00:11:12
“产能过剩、需求不旺,现在的蛋价,怕是这几年最低了!”在近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鸡蛋产业大会上,一位来自河北的养殖户道出了众多从业者的共同感受。
作为全球鸡蛋产销第一大国,我国蛋鸡产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期。行业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在产蛋鸡存栏量持续高位运行,产业“内卷”加剧,叠加消费疲软与成本攀升,“微利”甚至“亏损”已成为行业新常态。
面对困局,突围之路何在?在这场大会上,一场围绕生存与升级的思想碰撞,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降本增效,向管理和技术要利润
大会展区,北京中科博联带来的智能一体化鸡粪发酵处理设备动态沙盘成为展位的“流量密码”。“这个设备处理鸡粪多久变肥?”“每吨鸡粪处理的成本和利润是多少钱?”参会者的热烈询问,折射出行业对技术降本的迫切需求。
“当下,蛋鸡行业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拼的便是如何通过管理和技术深挖效益潜力。”北京市蛋品加工销售行业协会会长王忠强直言。
饲料成本占整个蛋鸡养殖总成本的60%到70%,是降本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料蛋比是盈亏的生命线。”嘉吉动物营养与健康技术服务总监汪艳指出,“当行情好时,料蛋比是利润的放大器;在行情不好时,它就是养殖端的生命线。”
她算了一笔账:根据他们第三季度的实际数据,料蛋比每变化0.1,单只鸡的盈亏水平也会随之变化5元多。“这就意味着,更低的料蛋比意味着更少的亏损。”她认为,应从“经验养殖”转向“精准营养”,通过全生长周期的营养体系搭建,精准匹配蛋禽营养需求。
降本增效绝非简单地降低投入,而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技术赋能,正成为这场效率革命的核心。
在福建福州,木鸡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蛋禽养殖机器人已能够实现一台机器人管理20万只鸡,可远程可视化鸡舍巡查,并及时发现并定位死鸡、病鸡等没有养殖价值的蛋鸡,确保管理者随时随地掌握鸡舍内部动态。
“死鸡检测率能达到99%以上,真正实现了数字智能化养鸡。”据介绍,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福建、四川等多个省份投入使用。
在成都英孚克斯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经理潘松看来,高度智能化、无人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精准、稳定的数据基础之上。未来,应着力推动数据采集从“有没有”进化到“好不好”。“把数据,尤其是饲料数据管理好,才算是真正抓住了蛋禽养殖降本增效的关键。”
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智能化、标准化,把模糊的经验转变为清晰的数据决策,正成为行业共同努力的目标。
协同作战,共建抗风险共同体
面对产能饱和与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鸡蛋产业“单打独斗”的时代正在落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必须打破产业链各环节“各扫门前雪”的旧有格局,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命运共同体。
目前,我国蛋鸡产业链协同度不足30%,蛋品加工率低于15%,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流通环节损耗率更是高达8%-10%。山东省优质畜产品协会秘书长刘方波分享,作为蛋鸡养殖大省,山东2024年蛋鸡存栏稳定在2.2亿只以上,鸡蛋产量达363.7万吨,也仍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
“破解困境的核心,就是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刘方波说。近年来,山东持续搭建跨环节合作平台,推动技术、资源、市场的高效对接。2024年,协会联合科研院所及52家龙头企业发布21项鸡蛋全产业链团体标准,建立起从育种、养殖到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统一技术规范。
刘方波透露,今年山东还将继续发布15项安全标准,并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和消费推介活动。
在产业协同发展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关键。凤集食品集团旗下的黄天鹅是国内首家提出生产达到“可生食标准”鸡蛋的品牌。副总裁杨斌表示,“可生食标准”不仅是一个营销概念,更是一套贯穿饲料、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的高标准体系。在黄天鹅推动下,国内首个《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落地,为整个品类发展树立了高标准参考系,推动产业链从松散联结走向高效协同。
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养殖场,刘方波建议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区域品牌,深耕本地市场。“目前,山东正大力引导合并、规范化、本地化,下大力气把家门口的市场做好。”
四川博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陶盛春提出了国际化视角:“出海是解决国内鸡蛋产能过剩的路径之一。国内过剩的产能在国外可能是稀缺资源,应在饲料、鸡蛋、产品和深加工等环节,推动国内外供应链融合。”
“鸡蛋产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体系。”王忠强表示,基于这一认识,本次大会创新举办全球鸡蛋产业链青年企业家闭门会,汇聚80余名青年精英,围绕产业链动态、企业合作与行业趋势深入交流,为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营养赋能,打开鸡蛋的“想象空间”
“养殖端买饲料时没有定价权,卖鸡蛋时又没有话语权,蛋鸡行业缺乏的正是这种议价能力。”北京养生文化学会理事王宏宇直指行业痛点,点明了产业附加值低的现状。
这种议价能力的缺失,直接体现在鸡蛋价格上。当前,我国鸡蛋价格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这种价格差距与鸡蛋作为“全营养食品”的价值极不匹配。王宏宇指出:“当前蛋价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鸡蛋的营养价值被严重低估。”
随着国民饮食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为鸡蛋注入特定的健康功能,成为提升价值、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市场调研显示,在北京等主要消费城市,DHA鸡蛋、富硒鸡蛋、叶黄素鸡蛋等功能性产品表现亮眼,每枚售价达4-5元仍供不应求。一些率先转型的中小养殖场通过定制化生产营养强化鸡蛋,实现了效益的显著提升。
王宏宇以DHA鸡蛋为例,详细阐述了功能型鸡蛋的发展潜力:“通过生物转化技术生产的卵磷脂型DHA鸡蛋,其吸收率超过90%,且更安全、稳定、口感好。”这背后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产业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价值跃升。
然而,功能型鸡蛋的赛道虽前景广阔,挑战却也并存。目前,我国功能蛋占比不足2%,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去甚远,整个产业仍面临标准缺失、质量不稳、消费者认知不足等瓶颈。
针对这一现状,专家认为,应加强技术支撑,建立标准规范的生产技术体系;完善行业标准,配套相关生产、储运、食用技术规范;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引导公众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为有效促进鸡蛋消费,本次大会还专门设置“首届蛋营养健康论坛”,从营养科普、健康关联与技术路线多方面切入,为消费推广提供理论与案例支撑。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孙树侠、中国疾控中心原营养所副所长翟凤英等多位专家从科学角度为鸡蛋“正名”,用权威数据破除公众认知误区。
专家们建议,应进一步强化鸡蛋在大脑健康、视力保护等细分领域的营养价值传播,同时拓展鸡蛋的健康消费场景,除传统烹饪食用外,还可推动其在早餐食品、营养代餐、健康零食等领域的应用。
当一颗鸡蛋被真正赋予健康的“想象空间”,整个产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维度。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