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18 05:33:02
■李琪
摘要:高中整本书阅读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面临“阅读浅层化”“资源适配不足”“评价反馈滞后”等困境。AI技术凭借个性化、数据化、资源整合性优势,可针对性破解这些问题。本文聚焦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节选文原著、课外阅读三类文本,系统探究AI赋能的具体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能,助力学生形成深度阅读能力与终身学习素养。
关键词:AI赋能;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深度阅读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1]高中整本书阅读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对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教学中“阅读浅层化”“资源不足”“反馈滞后”等问题制约教学效能,而AI技术凭借个性化、数据化、资源整合性特征,成为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赋能力量。
一、AI赋能高中语文必读书目教学策略
必读书目作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的核心内容,需兼顾文本深度解读与核心素养培育,AI可从“诊断—解读—评价”全流程提供支撑。其一,AI诊断定位,生成匹配度报告。教师依托大数据诊断分析技术,对学生前期阅读行为、作业情况进行实时分析,AI在此基础上采集整合数据,评估学生能力与必读书目的适配程度,生成个性化“书目匹配度报告”,为教学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其二,AI驱动解读,深化核心内容理解。AI借助可视化工具梳理文本逻辑,将抽象内容具象化;同时嵌入经教师与文学教育专家双重审核的“人文资源包”,包含文本情感分析、文化背景解读、名家评论摘要等内容,既避免AI解读流于“情节梳理”的表层化,又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与文化内涵,实现深度阅读。其三,AI追踪过程,形成综合评价建议。AI实时记录学生的阅读进度、批注内容、疑问分布、答题正确率等数据,生成动态学情报告,直观呈现学生阅读中的优势与不足;教师结合课堂研讨、读书笔记点评等方式补充主观评价,聚焦学生文本解读深度、批判性思维与情感表达,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精准改进建议。
二、AI赋能高中语文节选文原著教学策略
教材中节选文常因脱离原著语境导致学生“断章取义”,AI可搭建节选与原著的认知桥梁,完善学生文本认知体系。一方面,AI搭建逻辑桥梁,关联文本语境。AI通过算法梳理节选文与原著的人物关系、情节承接、主题发展逻辑,生成可视化关联框架,帮助学生理解节选文在原著中的叙事价值,避免孤立解读。另一方面,AI补充原著细节,丰富阅读体验。AI自动匹配与节选文相关的原著细节资源,包括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文本典故、文化习俗等,助力学生还原文本语境,深化对节选内容的理解。
三、AI赋能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需兼顾个性化选择与阅读规范性,AI可提供全周期辅助,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缺乏自主阅读,阅读交流与分享便无从开展[3]。第一,阅读书目定制推荐。AI基于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水平、课标要求及既往阅读数据,生成个性化书单,满足学生差异化阅读需求。第二,阅读过程辅助管理。AI为学生定制阶段性阅读计划,设定每周阅读目标,并通过“阅读提醒”功能督促执行;当学生遇到阅读难点时,AI提供“分层答疑”——基础层解答字词、情节疑问,进阶层引导文本分析,避免学生因难点放弃阅读;同时记录学生的阅读专注度、章节重复阅读次数等数据,生成“阅读习惯报告”,帮助学生优化阅读方法。第三,阅读成果多元展示。AI平台支持学生以思维导图、读书报告、创意写作、话剧脚本、短视频解说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开通“同伴互评”通道,并结合AI对成果逻辑性、创新性的点评,让学生在交流与反馈中深化阅读认知,提升表达能力与成就感。
AI赋能为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显著变革,但实践中仍需关注三方面改进方向:一是优化AI算法的“人文校准机制”,提升对文本深层意蕴与多元价值的捕捉能力;二是明确“AI辅助—教师主导”的权责边界,加强教师AI应用能力培训,避免技术依赖或抵触;三是建立阅读数据安全规范,明确AI数据采集范围与用途,保障学生隐私安全。未来需进一步推动AI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培育,为高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1-32,33-34,2,34,34.
[2]李欣欣.“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探究——以《朝花夕拾》为例[J].语文建设,2023(13):77-80.
[3]叶托.“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解读与实践策略[J].语文建设,2024(14):31-35.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