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11-18 05:33:03
■刘淑波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农业英语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人才储备。然而,传统农业英语教学模式面临诸多困境:教学资源缺乏整合与共享机制;跨校教师协作受时空限制,教学经验与创新理念难以有效流通;高校教学与行业实践脱节,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等。
虚拟教研室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打破时空壁垒,促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研究结合农业英语学科特点,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旨在构建高效、协同的教学创新平台,提升农业英语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二、理论基础
(一)云连接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提出的“云连接论”认为,云共同体的有效运行依赖于认知连接、社会连接与情感连接的协同作用,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在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中,“云连接论”表现为教师通过共同研讨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认知连接),建立跨校合作关系(社会连接),并在长期协作中形成对虚拟教研室的情感认同(情感联结),从而推动教学创新与资源共享。这种多层次连接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教研室“单兵作战”的局限,形成了教学创新的合力。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组织成员的持续学习、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在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建设中,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有助于构建开放、互动的教研环境,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三、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建设策略
(一)目标定位
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农业国际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农业英语教材、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共享平台,整合优质资源,解决资源分散问题。
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提升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与协同:组织教学研讨、培训交流、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加强跨校教师协作与交流,形成教学创新合力。
(二)组织架构
核心层:由4所高校的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质量监控等核心工作。
行业层:吸纳农业企业的专家,为教学提供行业最新动态、实践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技术层:配备教育技术人员,负责虚拟平台的搭建与维护,为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平台建设
依托“云服务+大数据”技术,搭建多模块虚拟平台,实现“资源-教学-管理-实践”一体化。
资源共享模块:整合课件百余个、农业英语术语千余条,建立教材库、试题库,确保资源的时效性与专业性。
教学管理模块:实现课程安排、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管理、成绩分析等教学流程数字化,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助力个性化教学。
互动交流模块:支持视频会议、在线讨论、留言板等互动形式,满足教师教研活动、学生学习交流的需求。
虚拟仿真模块:基于DeepSeek、豆包等对话式AI工具构建沉浸式实训场景,实现动态交互与情境共创。
四、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实践路径
(一)资源共建共享
收集整理农业案例百余个,按照主题分类。每个案例提供中英文对照文本、分析思路、教学建议,方便课堂开展案例教学。
(二)教学创新实践
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提供课程视频、学习资料、在线测试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项目等活动,促进知识内化。
课程思政融入: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三)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研讨活动:每月组织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围绕教学难点、方法创新、思政融入等主题开展交流。
教学培训与竞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竞赛,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跨校交流与合作:实施教师跨校交流计划,选派教师到合作院校访问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开展跨校科研合作,共同申报教学研究课题等。
(四)校企协同育人
实践课程开发:在教学中吸纳农业企业人才的意见,融入实际业务场景与项目案例。例如,企业提供合同撰写、客户沟通等案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专家进校园: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分享行业最新动态与实践经验。
五、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建设成效
(一)教学质量提升
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发现,参与虚拟教研室教学的学生在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英语四级通过率从实施前的60%提升至72%;能够流利进行农业专业交流的学生占比从30%提高到60%;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数量逐年增加。90%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教研室的学习,自身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资源共享与利用
虚拟教研室平台访问量累计达到万余次,资源下载量超过上千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被应用于各高校教学中,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三)教师专业发展
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取得明显提升:参与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显著增强,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分析教学数据,优化教学过程。
(四)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进入农业涉外企业的人数增多。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在农业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范式。然而,建设过程中也面临部分教师对该模式适应程度有待提高、虚拟平台技术稳定性仍需优化等挑战。未来期望通过持续完善,使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助力我国农业发展。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面向吉林省农业人才培养的‘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JJKH20230371SK)、202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数字技术赋能大学英语课程高质量建设研究”、2023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数字化时代基于‘农业英语虚拟教研室’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研究”(JGJX2023D1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