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产业协同 融合共富【喜看共富起之江③】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2025-11-18 10:20:46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支撑,核心在富民增收。近年来,宁波市秉持“放大优势、延伸链条、丰富业态、互补共进”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打造多元新质业态为基础,以重塑城乡功能格局为根本,以构建要素导向机制为重点,逐步形成一二三产“深度拥抱”、各类主体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为城乡共富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9%,跨入80%城镇化成熟阶段,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1.62,连续21年呈缩小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演进。

以“产”为媒 城乡多元新质业态更“融”

立足“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市情农情,坚持“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加快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等新型业态,推动农业农村多元功能价值与现代化都市生活和城市经济全面融合。

着眼工农互促,延伸全链发展脉络。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打造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14条,谋划实施2条百亿级县域农业全产业链,涌现出红美人柑橘、甬优种业、余姚榨菜等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以水产品、果蔬、粮油等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蔺草、榨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工位居全国前列,果酒、果脯、植物蛋白等新兴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全市农产品进出口额约占全省四分之一,2024年获评都市现代农业工作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突出一三联动,打造乡旅共富IP。系统开展乡村空间梳理、风貌引导、功能植入,建设集田园休闲观光、农业生产基地、农耕教育实践、乡土艺术文创等一体的新型农旅产业创富共同体,积极打造“乡旅共富路”品牌IP,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2024年全市农家乐休闲农业营收37.6亿元,接待游客3435万人次,带动1.3万户农户增收。91个行政村开展乡村运营,发展村咖烘焙、露营基地、健康氧吧、民宿研学、非遗文化等各类经营主体634个、各类网红打卡点193个,多业态复合效果显著。

城乡协同共进,承接资源外溢红利。瞄准城市功能外溢需求,利用村庄空间资源、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发展“乡野办公”、“共享小院”、“康养合院”等逆城市化新型业态,实现“田园办公+文旅消费”双轮驱动。如江北区安山村打造“乡野办公”模式,将村集体旧厂房改造成近2万平方米的多业态融合人文社区,吸引入乡创业就业青年50多名,引入民宿3家、农家乐5家、研学设计学校2所,2024年村级总资产增至5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万元提升至5万元以上。

以“产”塑形 城乡功能衔接格局更“合”

以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板块联动、资源互补、要素交换,探索解决城乡发展形态不协调、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等现实问题,逐步构建“多轴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的城乡功能格局。

建强“一轴”,重塑城乡并进新框架。“一轴”,即:每个区(县、市)至少建设一条“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全市域联动打造“一圈两带十轴”的发展轴空间格局——“一圈”为环象山港共富圈,“两带”为沿山共富示范带和沿海城乡融合带,“十轴”为10个区(县、市)近期重点发展轴,共编制“四明山·沿山干河”发展轴、奉化“四名”融合发展轴、象山渔乡橘影共富发展轴等10条发展轴空间规划和建设方案。根据镇域特色主导产业,遴选19个辐射带动效应强、集聚增长潜力大、承载能力强的镇,区分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4种类型4条赛道分类推进培育,在全市确定一批具有较强牵引、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协同周边村共享发展的行政村作为重点村,勾勒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

聚焦“一片”,共筑联合发展新基石。“一片”,即:以重点村为支点,建立“片区统筹、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共同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打造一批联动性较好、协同性较强的片区。出台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推动组团发展政策,编制片区“多规合一”发展总体规划,融合国土、交通、水利、文旅等部门管控要求,强化产业纽带,全域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低效用地再开发,让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实现上图定位。培育各类乡村片区40个,其中14个跨镇组团联动44个镇乡,带动村庄221个,储备片区34个。金溪五村组团片区联建菌菇方舱等1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20余万元。

打造“一带”,激发城乡共富新动能。“一带”,即:创新探索和美乡村14个部门联创联建工作机制,依托“一环十线”跨县域美丽乡村风景线,形成以生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治理、生态康养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共富带”。打造海曙“甬味生活·共富南塘”、江北“宋城古刹·靓湖新村”、奉化“魅力乡野·奉邑东扉”等10条共富风貌游线,沿“共富带”发展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等“共富工坊”1015家,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术到人,吸纳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人均年增收2.4万元。

以“产”聚人 城乡要素导向机制更“通”

成立市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会,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服务平台,建立乡村产业项目中介服务体系,带动人才、服务、金融等要素沿着产业链“破壁”下乡。

以特色平台催生人才集聚效应。创新成立宁波市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中生产经营、精深加工、物流仓储、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资源,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聚焦智慧农业、现代种业等“高精尖缺”领域,成立农业科技人才联盟,每年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项目10余项,目前农业领域博士及以上人才近350人,院士4人。以“土特产”优势区为引领,强化青年人才与乡村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培育乡村振兴“头雁”、乡村职业经理人,打造海曙“新茶农”、象山“红美人师傅”、宁海“阿蛏嫂”等具有现代化特质“新农人”队伍。

以产业园区提质农创孵化载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村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有条件的区(县、市)有序建设农创孵化园,探索构建“一地一园”农创孵化体系。如慈溪正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正大创客”机制,培养一批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农业职业经理人;奉化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搭建创业平台载体,对接创业资源要素,招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农业研究机构及广大创业人才入驻,成为以水蜜桃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出台《“青创客入乡扎根”计划实施意见》,持续缩小城乡专业人才服务差距,“农创贷”、“粮农E贷”、“渔船贷”、“裕农快贷”、“兴农贷”等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大学生农业创业综合保险服务方案“农创保”累计承保保额超3亿元。目前,全市累计在册农创客11391名,创业领域覆盖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个经营类别。

以利益联结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平台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确保一二三产在融合升级和融合增值中实现融合受益。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建立联结生产基地超过122万亩,收购农产品及原料229亿元,带动宁波本地农户34万人,市外农户102万人,确保产业链各方真正结成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浙江省宁波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21期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