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11-18 15:52:54
曾经黄沙漫卷、侵蚀河岸的脆弱生态,如今正在蜕变为绿潮涌动、河清岸阔的壮美图景。“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书写下“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从上游进入中游,黄河在内蒙古的7盟市如弓般拉出一个全长843.5公里的“几字弯”。内蒙古是黄河流经最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区,“几字弯”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面积2.28亿亩,集中了整个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83%的沙化土地和74%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

这是2025年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十四五”期间,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内蒙古全面打响,当地生态环境显著向好。2021年至今,内蒙古完成生态治理5553万亩,占黄河“几字弯”治理总任务的40.2%。目前,库布其沙漠北缘420公里锁边林带宣告全线贯通,乌兰布和沙漠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全线贯通,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等三大沙漠1856公里林草锁边带全面合龙,毛乌素沙地80%的面积披上“绿装”。内蒙古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2700万吨降到现在的400万吨。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护航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它守护了河套平原等“塞外粮仓”,提升了农牧业产出,还催生光伏发电、肉苁蓉种植、沙漠旅游等产业,激活了沙区经济,更显著推动了沙区百姓增收。2024年,内蒙古黄河“几字弯”7盟市地区生产总值共计18510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58.8%。

2025年9月25日,候鸟在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湖面嬉戏、觅食。康文魁 摄
思想领航:绘就“几字弯”攻坚战壮阔蓝图
金秋时节,位于巴彦淖尔市的“塞外明珠”乌梁素海风光迷人,芦苇荡随风起伏,红嘴鸥等数十万只候鸟在碧海蓝天间嬉戏,此起彼伏的啼鸣声,奏响了黄河“几字弯”生态和谐的交响曲。
黄河“几字弯”生态持续向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实践,更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为内蒙古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他先后来到乌梁素海、国营新华林场等地调研,对生态保护与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
全区上下闻令而动,黄河“几字弯”7盟市立即掀起规模治沙的热潮。座谈会结束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迅速安排部署,启动了乌兰布和沙漠千人秋季造林。当时火热的场景,让当地护林员金振云至今难忘,“密密麻麻的人,弯腰挥锹,从白忙到黑”。
“内蒙古明确在黄河‘几字弯’片区实施三大项目、解决六大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马强介绍,即实施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防治项目、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含乌梁素海)、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西麓)防沙治沙项目,解决好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打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高地。
为打好这场防沙治沙、保卫黄河生态安全的“硬仗”,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治理重点,进行科技治沙,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六期黄河“几字弯”投入资金是前五期的6倍多。一片片绿色不断延伸、扩展,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越来越牢固。
系统施治:山水林田湖草沙“攥指成拳”
前不久,在北京生活的张成杰,时隔多年回到家乡巴彦淖尔,欣喜地发现生态大变样:“乌梁素海清澈透亮,乌兰布和沙漠成了光伏海洋,河套灌区盐碱地大为改善……”
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海维介绍,近年来,市里实施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乌梁素海东岸荒漠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全域生态持续向好。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内蒙古摒弃“单一治理”思维,统筹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构建起跨要素、跨区域的系统治理体系。各类生态要素相长相促,推动攻坚战纵深向前。

这是2025年6月6日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拍摄的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系统观念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聚焦重点,因地制宜。攻坚战中,内蒙古将黄河岸线流沙、沙头、沙源、十大孔兑粗沙区、河套灌区平原盐渍化土地作为攻坚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开展黄河流沙源头、贺兰山生态廊道和乌梁素海等重点区域治理。
库布其沙漠边缘的黑赖沟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过去不断向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如今经系统治理实现生态蝶变——东西两岸,4500余亩沙障如巨网锁住沙丘,19.76万株沙柳、胡杨等树木迎风挺立……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书记王小平说:“治理切断了沙漠蔓延路径,有效缓解了泥沙入黄压力,为我们守护母亲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可持续的达拉特力量。”
位于乌海市的乌海湖库区,近年泥沙淤积严重。乌海市副市长李和平说,清理淤泥过程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将清理出来的淤泥,制成改良土销售给矿区企业,同时解决矿区生态修复缺土难题。为提升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水质,乌兰察布市根据影响水质的不同因素,因地制宜打出恢复植被、设立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等一整套“组合拳”,近年大黑河水质明显提升。
系统观念还体现在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保护优先上。攻坚战中,内蒙古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通过解决草原过牧、保护草原生态,来防止土地沙化。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内蒙古在黄河流域42个旗县落实禁牧面积1.63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35亿亩。2024年,全区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由23.9%降至10%以下。
点沙成金:生态产业释放“富民效应”
“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内蒙古坚持绿富同兴、协同发展的原则,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防沙治沙,在保护修复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光伏板形成的“蓝色海洋”闪着耀眼光芒。这一沙漠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是内蒙古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重点地区。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说,磴口县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现已建和批复在建新能源装机达542.66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面积13.6万亩。“全县已在光伏板间种植3.73万亩梭梭和四翅滨藜,通过打造‘新能源+碳汇林+药材+畜牧业’的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三年后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左右。”
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国家第一批大基地项目之一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已并网发电,去年发送绿电41亿千瓦时。杭锦旗能源局局长李利军说:“光伏板双面发电可增加发电量5%至10%,光伏板下种植优质牧草、药材实现立体生态种植,光伏板间运用先养鸡后养羊的‘畜禽草耦合’治沙技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光伏治沙,也为晶硅光伏产业创造了广阔空间。在享有“世界绿色硅都”称号的包头市,目前打造出包含硅料、拉棒、切片、组件等在内的光伏全产业链。目前已有70多家光伏企业集聚于此,经过上下游企业的合力生产,一粒粒石英砂“化身”为光伏板,被运往内蒙古的光伏治沙现场以及海内外。自2022年以来,当地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

2025年9月23日,游客在乌海湖沙漠中体验冲沙越野。康文魁 摄
绿海中“留白”的原始沙漠风貌,激活了各地的文旅经济。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5A级旅游景区响沙湾传来阵阵驼铃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骑着骆驼畅览大漠风光。鄂尔多斯市依托库布其沙漠,打造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带,每逢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便开启“人从众”模式。2024年,鄂尔多斯市沙漠类景区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
黄河“几字弯”沿线的农牧民也纷纷参与进光伏治沙、生态旅游等产业中来,增收致富之路越来越宽广。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图布新介绍,当地依托沙漠,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吸纳农牧民3万多人就业,人均增收3万至5万元。
科技治沙:从“人海战术”到“机械会战”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防沙治沙项目区,多台牵引播种机在沙地里往来穿梭,挖沟、栽柠条、掩土等作业一气呵成。现场施工负责人刘少东介绍,过去采用人工挖沟的方式种柠条,每人每天最多能种4亩,如今改用机械挖沟方式,一台车每天能种200亩,治沙效率明显提高。
在科技治沙理念的带动下,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进入“倍速模式”,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机械会战”的历史性转变,有效提升生态工程质量和效率,加快恢复沙漠、沙地生态系统功能。

这是2024年9月19日拍摄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风光。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多台装有履带的压制沙障机正像插秧似的在沙地上作业,每前进一米就会将早已均匀铺在沙地上的稻草、秸秆精准“植”入沙地里。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过去我们依靠人工扎草方格和种苗,效率很低。现在我们引进40多台机械装备进行防沙治沙,作业速度比以前纯人工提高了5倍多。”
目前,内蒙古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推广灌木平茬机、智能沙障铺设机、无人机飞播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机械治沙覆盖率达50%以上,推动防沙治沙向机械化作业、智慧化治理转变。
在毛乌素沙地治理项目区,无人植树机器人“句芒301”和无人机因省工、省时、省钱,成为治沙“明星”。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宋俊峰介绍,“句芒301”集成自主导航、视觉识别等先进技术,5秒可完成一株树苗栽植全流程,而无人机能高空运送种子和沙柳,单机每日作业量达人工的10倍,成本仅为传统人工作业的30%。
聚力联动:跨区域跨部门共绘“治沙同心圆”
内蒙古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创新联防联治机制,突出自治区内外行政区域的联动,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跨区域、跨部门共绘“治沙同心圆”。
毛乌素沙地横跨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总面积约6354万亩,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其中75%的面积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自2023年10月以来,鄂尔多斯与陕西榆林、宁夏吴忠、宁夏石嘴山、甘肃庆阳开展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
“我们打破行政界限,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同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近几年,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绿色生态版图持续扩大,80%的面积披上‘绿装’。”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吉日木图说。

这是2024年8月12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交界处的黄河老牛湾风光。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聚力联动,既强化省份间的协同配合,更深化区内沿黄盟市的紧密行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地。过去,沙漠就是黄河的堤岸,现在流动的沙丘被草方格紧紧锁住,集中连片栽植的沙生植物郁郁葱葱。自2024年3月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等4个盟市签署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以来,刘拐沙头建成乔木挡沙墙、灌木阻沙带、灌草阻沙网“三道防线”,使乌兰布和沙漠入黄泥沙量减少97%以上。
“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协调推动下,联防联控新局面不断拓展:不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围绕毛乌素沙地开展了联防联治,甘肃和内蒙古还共同构筑起四大阻击防线,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构建起同向发力的新格局。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柳天云说,自治区内外的沿黄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共同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交界区域生态治理,构筑防风固沙林草带,形成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工作新局面。
攻坚战以来,蒙甘、蒙宁交界区域联合完成生态治理684万亩。黄河“几字弯”区内各盟市携手阻击流沙入黄,完成生态治理340万亩。
依靠群众:齐心协力共筑家园“绿盾”
敖特更花出生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在她的记忆中,家门口就是一座大沙丘。“在旗里修第一条穿沙公路之前,我满脑子想的只有逃离这里。”
1997年第一条穿沙公路在杭锦旗破土动工,为敖特更花的生活带来转机。从给修穿沙公路的司机做饭,到投身治沙造绿,建立合作社和绿化工程公司……敖特更花和许多留在沙区的农牧民一样,投身于绿化家乡,又在参与中实现增收致富。“今年我带领50多名农牧民参与8000亩治沙和20000亩灌木平茬项目,每人每天至少能挣300元。”

2025年2月28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处的阿拉善九棵树项目区,治沙工人使用压草机扎草方格。康文魁 摄
从“想逃离”到“要守护”,是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实写照。攻坚战中,内蒙古目标设定“为了群众”,实施过程“依靠群众”,治理成果“造福群众”,成功激发了群众防沙治沙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治”为“我要治”,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内蒙古鼓励探索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群众参与机制,让治沙从政府“独角戏”变成全民“大合唱”。攻坚战以来,内蒙古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当地农牧民6.3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实现了既治沙又增收。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能源局能源保障中心主任李凯举例说,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仅2023年就安装了218万块光伏板,用工量很大。最多一天,用工人数达到3000多,每人的日收入在300至1000元不等。
今年,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平原村村民王明来到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种树近一个月。“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个月到手上万元,特别满意。”他说,“大伙手挽手种树,这一片绿就是家园的‘盾’,风再大也不怕了!”
精神铸魂:“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护航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这是鄂尔多斯“治沙女王”殷玉珍最常说的一句话。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地腹地,眼前只有黄沙和一间半掩在沙子里的土房。丈夫白万祥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一起把这里变绿。”
从那时起,殷玉珍每天凌晨就背着树苗走进沙漠,一把用来插眼撒树籽的钢钎被磨掉一尺多。一次沙尘暴来袭,她刚栽下的几百棵树苗全部被毁,殷玉珍坐在沙丘上哭了整整一夜,天刚亮又扛起铁锹重新开始。她曾在绝望时朝天大吼:“别欺负人,我要把你戳破!”

这是2025年9月16日拍摄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40年过去了,殷玉珍和家人共计造林7万亩,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树种近200万株,在茫茫沙海中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她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治沙事业。
攻坚战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已深深融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凝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旗帜。
内蒙古将“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转化为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攻坚战正在啃下一块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肇晟介绍,党政主要领导靠前督战,各级各部门奋力攻坚,将防沙治沙“战斗堡垒”建在第一线,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治沙的工作体系,大力弘扬先进典型,营造出全社会关注生态、参与治沙的浓厚氛围。
今年9月,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见证了“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滋养下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取得的治沙奇迹以及它所蕴藏的重大社会价值:它是一条通过生态建设统筹民生改善、产业转型与国家安全的系统性社会工程,证明了荒漠化防治与高质量发展可以同频共振,为全球生态脆弱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绿进沙退,人业共兴”的中国经验。
“黄河‘几字弯’的库布其模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当我们修复土地时,我们也在恢复人类的尊严。”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亚丝明·福阿德在论坛上说。(记者 刘 伟 王 靖 李云平 赵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