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11-19 18:11:03
百多年前左宗棠来到陇中,一句“苦瘠甲于天下”,成为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六盘山区,横跨15.27万平方公里,山峁下的沟沟壑壑,承载着千百年来黄土高原被反复撕开的记忆。
“这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让全国现有五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打的这个比方,道尽了六盘山区摆脱贫困、攻坚克难的艰辛与意义。
因为牵挂,冒严寒、踏泥泞,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年货来到甘肃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他对乡亲们说:“大家一定要自力更生,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因为嘱托,脱贫后的元古堆村毫不松懈、拧成一股绳,凭借科学的产业规划、强大的精神动力,汇聚各方力量,把日子过出了花儿。
一个雨后初晴的早上,我们踏进这个曾经“喝黄泥汤、走羊肠路、住茅草房”的村庄,发现如今的它,早已不是大众刻板印象中的偏远且荒凉,而是用一幕幕绿水青山的画卷、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位位拼搏向上的人,赋予六盘山区新的定义。
哎哟,总书记把老百姓真够心疼的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时的讲话
“来尝尝我们的罐罐茶。”
行走在海拔2440米的村落,凉意轻轻袭来。在村民的记忆里,过去贫困而寒冷的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捅开炉火,坐上小罐,投入茶叶,用“呼噜噜”的煮沸声和弥漫在屋里的茶香,吹响一天的号角。但在阴冷阴湿的“二阴地区”,冬天百姓吃水挑水很困难,有些甚至还要人畜共饮。
2013年在考察元古堆村之后,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叮嘱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不久后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圆了甘肃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而这一杯罐罐茶,也从村民一口茶就着一口馍馍咽下去的苦涩,逐渐变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的民俗文化业态。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如今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服务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体系,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96%。
沿着主干道,我们走进村史馆,看到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正拿着一双鞋给游客做讲解。“老百姓管它叫牛蹄窝子,是牛皮缝的雨鞋。下雨之后把它泡到水里,泡软之后放些燕麦草,脚一蹬就走了,防水防泥很结实。”
一双雨鞋背后,是元古堆“三道槽”的艰辛回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老人说,过去三马车撵出的槽不用抓方向盘,卷着旱烟车自己就走了。而现在,平坦的柏油路随处可见,38.3公里硬化道路更悠长地贯穿在山林田野间……
水、路、电、网,一件件围绕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小事,改变了这个高海拔村庄的面貌。住房、环境、观念、面貌,经历巩固和拓展,元古堆村正向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奔腾而去。
当年跟总书记握手的朱桂英,不禁握着我们的手感慨,“哎哟,总书记把老百姓真够心疼的。水到门上不用担了,路修到门口清洁得多。我活了86岁,要说好日子还得是这几年。”
何为幸福?
幸福可以很简单,是村民邻里亲朋互相帮忙干农活的当间,围坐在田头吃热腾腾的葱花饼;
幸福也让人很“苦恼”,是驻村第一书记王涛总被老人们唠叨怎么不去自家吃饭,过年还要算算去了谁家没去谁家;
幸福让人有底气,是每年面对游客和记者,作为“当家人”和人大代表的董建新讲起这些年的变化,心里有谱,声音也越来越洪亮。
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作为曾经的后进生,元古堆村在总书记的关怀下,把这项事业做到了前列。
“群策群力”,也是大家投票投出来的
“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
洁白肥厚的鳞片相叠,眼下正是百合丰收季,6年一次的等待让人充满期待。这天下午2点,冒着泥泞,我们在元五社村民小组的一块地里见到了来挖百合的大家伙儿。只见男的在前面拿着锄头挖,女的在后面捡,收购商就在旁边等着提筐子过磅,热闹得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这些年百合在“养生界”很受欢迎。喜凉爽潮湿、喜日光充足,百合的习性与元古堆村的环境不谋而合。而更不谋而合的,是村民们一心一意发展产业的心劲。
早在2014年之前,元古堆村及周边就有村民自发种植百合。但到底要发展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大家一起决定!董建新回忆道,2014年3月,村“两委”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一张大桌上,放着写着鸡、牛、羊、百合、党参的碗,红纸裁成巴掌大的票子,盖上村委会的章子,老百姓转上一圈,喜欢哪个产业就往哪个碗里投票,百合和中药材排名第一,当场大家就把村里的产业方向给定了下来。到2018年,百合种植户从最初的9户增加到390多户,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增加到1500亩。
2021年以来,县里、乡镇、村里持续给大家伙儿助力,引进龙头企业、用合作社带动,打开销路、注册品牌,从卖鲜百合、初加工再到深加工,不出村,33元500克的地头价摇身一变成了17元100克的“百合碗”。一条条“长”在村子里的产业链,既让农产品实现增值,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还帮助元古堆的百合实现了连续的产业升级。而今年,面对甘肃启动的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脱贫户张领荣准备增加种植面积,“有补贴,又能轮茬倒茬,种下去籽种,挖出来的可是金疙瘩。”
长风浩荡百业兴!党参、当归、黄芩,加工饮片、做黄芪茶、销售原原种,背靠甘肃特色的现代寒旱农业,在这里汇聚、壮大、升级,元古堆村在构建产业体系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由点带面辐射田家河乡三个村的有机药源种植基地、青岛·定西东西部协作搭建的马铃薯原原种基地、在村里设实验室的甘肃药业中药材基地……跨越山海的帮扶之手伸来,像一缕缕春风,吹开产业振兴的万千气象。
村里还注册了“红火元古堆”的商标,产品可涵盖各个类别,给以后的产业升级留足了空间。
如今的元古堆村村口,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群策群力,这也是元古堆村在村“两委”带动下,向着乡村振兴奔赴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当时村民投票投出来的,我们有这个互帮互助、群策群力的基础,人心齐,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董建新说。
“日子越过越红火”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回到元古堆,苟怀文没有后悔。尽管每天一睁眼,就是检查民宿、接待游客,一个电话刚挂,下一个就接踵而至,但他享受这样的“忙碌”。2021年,在外漂泊14年的他决定回村,在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公司当“民宿管家”。诱惑他回村的,不只是家庭,更有他对元古堆未来的信心。
在第三方团队协助下,《元古堆村乡村振兴规划》“一核两轴四区”的蓝图出炉——以总书记走访路线为核心,沿着生活文化轴和生态轴,串联起村史馆、文化广场、绿色廊道等节点,带动形成入口集散区、乡村综合生活区、综合体验区、生态运动区。几年来,这张“农旅融合”的路线图,正一砖一瓦地从纸上走进现实。
路子定了,靠谁来干?王涛坦言,“村民心里有盏灯,点亮了,能量就是无穷的。”
这份能量,藏在鹿苑的呦呦鹿鸣中。草坪上摄影师郭曦泽刚忙完一组婚纱照,“鹿苑知名度太高了,陇西、陇南的摄影工作室都来取景。”村委会主任郭连兵告诉我们,以梅花鹿为主题的各类文创产品,销量也十分红火。
红火并非从天而降。村里清楚,靠外部团队运营不是长久之计。“最难的不是建设,而是转变思想。”王涛坦言,当时用了两种办法,一是“走出去、学进来”,带村民外出学习成功案例;二是精准对接,“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资产盘活到设施改造,从村民培训到自主运营,从统一规划到丰富业态,村干部们冲在前、领着干,真正把党员和村民拧成了一股绳。
村头的小吃街上,村民王霞正熟练地滚动着铁板上的烤年糕,滋滋声响里,热气裹着香甜扑面而来。“不用再去外面打工了,家门口就能挣钱。”王霞的话里满是知足。一旁65岁老人刘新全,正将晒干的石花菜、当归籽装进食品袋。“我家在隔壁香卜路村,这里游客多,我每天骑电动车5分钟来这里卖山货。”谈到这几年的变化,刘新全很是感慨,“没有元古堆村的带动,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鹿苑、游乐场、咖啡馆、萌宠乐园……游客来了,也带火了民宿和农家乐。返乡创业青年吴广林有自己的智慧,他的“曾大娘小厨”由3间老屋改造而成,竹编装饰别有风情,用旧锅盖改造的吊灯也别出心裁。“这是我特别研制的菜单,招牌是大盘鸡,凉拌蒲公英、洋芋然然也很受欢迎!”
元古堆可不仅仅满足于初级阶段的农家乐,2023年以来,它正向着深度体验、主题特色、品质升级的方向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赛道:冬天搞冰雪旅游,春天用花海制造新的打卡点,同时吸纳中小学研学和党建培训活动,争取让元古堆一年四季都有人气。今年一家青岛企业又为村里捐赠了精酿啤酒生产线,同步配套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丰富旅游业态和村民收入。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2023年元古堆村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达58.8万人次。
村子的红火,更写在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账本里。卖一杯咖啡,村集体分红3元;中药材加工厂打工,村民一天能挣150元;游乐场无动力设施定位独特,一年营业额超40万元……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丰富的业态背后,打开手机里的“亿农在线”App,资金会按分成比例进入村集体和村民个人账户,这份“指尖上的收益”,让村民真实触摸到,红火的日子到底长啥样。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行走在元古堆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回望这五年,这片土地以看得见的速度蜕变。眼下的元古堆,正牢记嘱托,以“长缨在手”的底气再出发,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军 杜兰萍 鲁明 王岩 杜娟 周桐